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12日
第C05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學術大師的世紀“積案”

《魯迅與顧頡剛》 作 者:王富仁 出 版 社:商務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學術大師的世紀“積案”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人談疫色變。“宅”,成了疫期生活常態,成了全民防疫戰“疫”繞不過的關鍵字。作為一個秉性木訥喜好清靜的宅男,我選擇家中開卷,新讀或重讀《鹽鐵論》、《文心雕龍》、《玉臺新詠》、《湘行散記》、《受戒》、《文學地理學會通》等著述。閱讀印象最為深刻且不時生發情感共鳴者,應屬當代著名學者、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王富仁教授的遺著《魯迅與顧頡剛》。

王富仁(一九四一~二○一七),山東高唐人,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汕頭大學文學院終身教授。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富仁的博士論文以“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全新視角闡釋魯迅小說,開闢了魯迅研究的新時代,被視為中國魯迅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成果,成了新時期中國文壇思想啟蒙的重要標誌。此後,王富仁致力於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國左翼文學研究、先秦諸子研究、教師主體論研究等,皆成就斐然。晚年倡導的“新國學”理念,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是王富仁生前所撰《學識 · 史識 · 膽識》系列論文之一種。全書分六篇三十九節約三十五萬字。對於書中探究的魯迅與顧頡剛因為文化的分歧而導致情感、情緒上對立、“交惡”的現象,作者坦承:花費如此長的篇幅清理這件“積案”,是因為它實際牽涉到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的一系列重大分歧,並且直到現在這些分歧還常常困擾着我們。

王富仁學風嚴謹,思辨嚴密,在學術上有高遠追求。他通過歷史觀念、學術思想、榮辱觀念(面子觀念)和顧頡剛質疑“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抄襲鹽谷溫《中國文學概論講話》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魯迅和顧頡剛矛盾和分歧的內在文化意義,闡明了這樣的歷史事實:魯迅和顧頡剛的矛盾和分歧,實際上是在魯迅以“立人思想”為核心的現代文化觀念與顧頡剛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現代學院精英份子文化觀念的差異和矛盾中形成的。

本書的撰寫目的在於試圖探究還原魯迅與顧頡剛的“交惡”始末,但也不僅僅止於此。作者在具體論述過程中,多能結合史料,考訂事實,以點帶面,細緻入微地探討魯迅和顧頡剛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又將筆觸伸入魯迅、顧頡剛因何交惡,二者在思想上和學術上分歧對立以及造成分歧對立背後的本質原因等層面條分縷析,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整理國故”與古史研究、“現代評論派”和英美派學院精英與魯迅的矛盾等眾多複雜問題。從而實現了在更大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審視和把握兩位學術大師這起歷史“積案”的實質。

全書視界開闊,高屋建瓴,新論迭出。其論述,穩健中見才情,厚重中露尖銳,包括對魯迅與顧頡剛“交惡”以外的“楊蔭榆與女師大事件”、“章士釗時期的中國教育”的分析與闡解,無不體現了王富仁不同凡響的學識、史識和膽識。這是本書予我的真切閱讀感受。

王富仁所屬的專業領域是文學,卻又長期跋涉在一個又一個不一定拘囿於文學領域的學術課題之間。作為王富仁先生最後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書的實際思考指向是“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道路的抉擇。書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學術觀點與看法,對後代讀者感受和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不同的文化類型與學術流派,以及進一步深入反思二十世紀中國的學人、學術和文化,多有啟發。

這是一本值得重視珍視,值得推薦推廣的書籍。


劉景松


2020-04-12 劉景松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8803.html 1 學術大師的世紀“積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