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請你做更多
就連陷入困境的飛機製造商之間都出現落差,歐商空中巴士(Airbus)在三月二十三日表示,手中大約有三百二十億美元的流動資金可用,波音(Boeing)則可能需要尋求美國政府紓困。
這些優勝者的韌性最終會轉化為長期的優勢,讓他們可以逐漸贏得市佔率。
他們的資金成本會比其他人低,供應商也會偏好與他們合作。利潤率高、可用現金多,讓這些企業可以在其他公司減少投資的時候,加碼投資。有些公司可能會進行收購。相較於對市場壟斷的擔憂,政府現在更重視保障搖搖欲墜的企業,因此會鼓勵這些併購行為。隨着企業評價下跌、資金成本增加,新創蠶食大企業獲利的能力會退化一段時間。
【摘自:〈疫情衝擊,哪些企業能獲勝?答案殘酷〉,天下雜誌,二○二○年四月一日】
疫情持續,全球民眾都在經歷不同程度的活動限制,各國經濟陷入停擺狀態。可以預見,就算疫情被遏止或完全受控,環球經濟也難以在一朝一夕恢復,至於那些未能在衝擊下穩住腳步而倒閉的公司,相信也不計其數。
既然如此,不妨趁這時候思考一下:對於那些有機會在這股洪流中留下的企業,我們會有何期望?是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照顧老幼弱小?抑或是以強者姿態,在弱者被淘汱後搶佔更大的市場份額、賺取更多的收益?同時,假如想留住某些中小微企,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是否可以多走一步,貢獻自己的金錢或力量,來幫助它們熬過困境,而不是在他日才徒嘆可惜?
以上的問題,相信大家各有答案。但我相信,無論留下的是大企業抑或小公司,都必定會在這場災禍中得益,希望你們能記住,然後轉為動力,付出更多。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