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這句成語使用率相當高,當用它時,基本上都是帶點惺惺相惜的味道。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意思是泉水枯了,魚相處於陸地上,大家噴出一點潮濕的氣、吐出點唾液互相滋潤一下,但比不上誰也不理誰而在水中暢游來得更好。這段文字隱約指出,魚在離開水之後,就算如何相憐相愛,相互依賴,已經無關重要,因為牠們賴以生存的水已經沒有了,必死無疑!相互噴點濕氣、吐點口水,只是作最後的掙扎罷了。所以,這句成語原本是沒有帶多少褒義的。重點是後面的“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是想用無水之魚的現象來證明,整天讚譽仁君和批評暴君也是沒有意思的,唯有去追求天地間的大道才是最好的選擇。避人不避世,追求“世可入而害遠”是莊子一貫的處世態度。
只是我覺得魚生長於江河之間,人可以捕而食之,但堯和桀是帝王,是國家的管理者,一舉一動都關乎老百姓的禍福,個人的性格或心態,將會給人民帶來安穩或戰爭。堯一直是處處想着老百姓的仁君,但夏桀剛好相反,所以,譽堯而非桀是對他們政績的臧否,也隱含告誡後世君王別學桀那樣對待老百姓。
莊子是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特別之處是他喜歡用日常所見的小事物來說明高深的哲學觀點,除了泉水乾涸的那幾條魚外,廣漠之野的大樹,是“物無害者,無所可用”的最佳例證。還有用手臂去擋車輪的螳螂,以及宰牛技術了得,“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的庖丁。中國歷史上創造那樣多膾炙人口成語的文學家,莊子認了第二,誰敢認第一?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