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3月09日
第C08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在二○一二年時,是北京政界精英的時尚話題,此書在神州大地一紙風行,洛陽紙貴。

“舊制度”對於崇尚尊師重道的炎黃文化來說,是值得津津樂道的。君不見托克維爾的祖國,這個遠在歐亞大陸西隅的法蘭西,最近就有媒體以孔子做封面,標題為“孔子,中國的真正主子”。法國是歐陸少見的中央集權傳統國家,雖自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以來,重建皇權的帝國和波旁王朝的復辟層出不窮,最終還是戲劇性的在一八七○年建立了共和國,直至一九五八年才實行總統制。法國老百姓常常調侃說,總統就是現代的皇上,可知歷史是多麼深地烙印在這個民族的記憶裡。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一回第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歷史的一個真實寫照。奇怪的是,不光是自漢武帝以降的主流官府意識形態,或是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的諸子學說,對於聖王的嚮往總是歷久不衰。其實這個被儒家尋找了世世代代的聖王從來沒有出現過,漢朝的西漢東漢各只有二百年,比較長壽的唐朝也不到三百年。故一提起“大革命”,不禁使當權的政治精英不寒而慄。

托克維爾,法語原名 Alexis de Tocque-

ville,名字就透露了他的貴族出身。他出生在一八○五年,卒於一八五六年,生與死都恰在拿破崙的帝國。托克維爾學法律,年輕時到美國考察刑法,在一八三五年出版了廣受好評的《論美國的民主》,為他贏得很高的聲譽。一八四八年,法國的七月王朝在二月的革命浪潮中垮台,托克維爾當選為第二共和國議員,並參與起草共和國憲法。翌年出任外交部長,但在拿破崙三世政變前辭職。他返回諾曼第家族古堡,完成《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第一卷就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當年,中南海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特別推薦這本書,實在有點令人摸不着頭腦。是否書中提出的兩個觀點太吸引人,又碰上王岐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中國士大夫情懷?第一個觀點是:法國波旁王朝是一個專制政權,許多貴族在路易十四世時,就開始離開領地來到凡爾賽宮,享受特權卻離心離德,也就是說脫離群眾。第二個觀點是:路易十六世是個開明的君主,在法國大革命前開始了許多變革,然而改革的時刻卻是爆發革命最危險的時刻。貴族出身的托克維爾,對五穀不分的沙龍知識分子沒有絲毫好感,對街坊市井的暴力何嘗不是一樣。

或許,托克維爾只着重於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深層原因,近因更可能是法國參與了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獨立戰爭,使國家財政陷入危機。甚至有笑話說,法王路易十六才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就可想像法國是以傾國之力幫助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一七八三年冰島火山爆發,導致歐洲氣候異常惡劣,法國在大革命前六年的寒冬,農作物失收,引發大規模災難。雖然當時法國經濟繁榮,王室的公信力卻悄悄消失,沒有與時代同步的政權,再也經不起財政枯竭和天災折騰。其實,當時歐洲並沒有政治精英相信法國大革命的降臨,甚至包括最精明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

為甚麼一百多年後,在遙遠的歐亞大陸東隅,卻有東方的政治精英憂心忡忡,要從托克維爾這本只有薄薄一百多頁的小書吸取歷史教訓呢?難道只因為士大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許如民間市井所說的“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借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用呢。

陳增濤

2020-03-09 陳增濤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2161.html 1 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