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澳門的觀光宣傳
近年,認為澳門已客滿為患,甚至開徵旅遊稅的聲音甚囂塵上。據旅遊學院二○一七年研究,認為澳門最佳旅遊接待能力為每天十一萬人次,或每年四千萬人次以下。而回歸至今,超過十一萬人次的日子時常有之,但一年超過四千萬旅客的情況還沒出現(去年入境旅客創新高,約三千九百四十萬)。換句話說,澳門遊客總量仍處於最佳接待能力範圍,探討限客或徵稅的話題,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
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新馬路、氹仔官也街等地,常常人頭湧湧,節假日時更是“寸步難行”。有遊客把到這幾處地方的遊逛戲稱“看人頭之旅”。如果僅以這些地方的遊客人數來衡量,那澳門可說是不堪重負。但在其他地方呢?即便是旅遊景點,可能也門可羅雀。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不方便去、不容易找,是不是我們的宣傳和引導上,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看看與澳門相關的書刊及廣告,無論紙質還是多媒體上,千篇一律都是大三巴牌坊圖案。為甚麼我們不讓那些知名度相對低的名勝古跡輪流亮相呢?例如東望洋山上的燈塔和炮台、西望洋山上的教堂、瘋堂斜巷的婆仔屋、氹仔的龍環葡韻、路環的譚公廟等等。
對於悠閒的遊客和不是第一次來澳門的遊客,我們應誘導他們去看風景,而不是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到旺區湊熱鬧看人頭。要明確告訴他們其他景點的優勢,例如站在東、西望洋的山巔,澳門半島盡收眼底,古跡相伴,海風吹拂,大有讓人心曠神怡,夫復何求之感。
在對外宣傳上,尤其在內地舉辦活動,要乘機重點推薦那些相對偏僻的景點,讓各個景區得到均衡展現的機會。而不是動輒大三巴,言必新馬路噴水池。澳門要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地之一,還沒有建成就限客,又如何能做大做強?
小城娛樂博彩一業獨大,旺區則車水馬龍,給附近居民造成不便。澳門旅遊業要生存和發展,除了做出一些犧牲外,怎能“一限了之”?想方設法把遊客從旺區分散分流,引導他們到其他景點,方為上上之策。
盧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