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一致改變教師的縴夫形象
港澳教師工作超負荷,早成澳門社會共識。因為中華教育會早通過校際會議和教師問卷等進行了較全面深入的調查、並搜集國際資料,研究本澳教師工作量的歷史演變,已於一九九九年開始把爭取教師的合理工作條件,作為首要會務。
新世紀之初,筆者以上海師班比的低標準計算出,全澳小幼應有教師二千八百一十二人,而實際只有一千九百八十七人;中學應有教師二千六百三十四人,而實際只有一千七百六十二人。說明兩位澳門教師,正在做三個上海教師的工作量。該研究在《澳門日報》和《華僑報》同時發表,又寫進對政府施政方針意見書中。接着北師大吳國珍等五市教授合作的《港澳京滬及台北教師活動時間及特點比較研究》發表,指出香港教師每周工作六十七小時,澳門六十三小時,其他三市五十五小時,港澳教師工作屬低效被動型。而這兩個調查是理性的,盧瑋鑾教授的縴夫感性比喻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國際上,又出現英國教師就因每周工作超四十小時而罷課!
二○○三年九月在澳門教育委員會上,中華教育會代表劉羨冰與天主教校聯會代表孔智剛聯名建議:要求“確定專任教師中學十八節為滿節;小學廿二節為滿節。希望政府及時向教師伸出援手,保證教師的工作量有實質的減輕”。獲會議主持人崔世安司長所接受。
劉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