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塊
跟朋友外出吃飯,礙於禮儀,一般在吃到差不多的時候,總會剩下一些餸菜,例如一粒蝦餃、一塊釀豆腐、幾條薑汁芥蘭。比較熱心或者堅持不浪費食物的朋友,便會主動分發剩下的食物。可能我的食量比較小,通常吃到一半,便已把筷子放下。我抗拒這樣的分菜環節,因為自己真的吃不下,況且菜也涼了,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其實我比較願意把剩菜打包拿走,不想自己當場吃撐。
記得有一次,我真的吃不下,婉拒了“好意”,對方說我浪費食物,然後在我面前把剩菜統統送到嘴裡。很明顯,他也吃撐了。
對我來說,吃撐了其實跟浪費食物沒分別,因為本來自己不用吃那麼多。現在每當我有點菜的話語權時,我都會先考慮份量,遇到眼闊肚窄的朋友,也會建議對方取捨。
有些人認為把菜統統吃光不禮貌,不過我現在跟熟悉的朋友吃飯也不會管這麼多。遇到好吃的菜,如果我還能吃,便會主動提出想把剩下的都吃掉。關於飲食禮儀,例如吃相、餐具的使用等是有需要保持的,但在該不該有剩菜方面,我則認為不需要堅持。該吃多少點多點;能吃多少點多少。
在聚會中,熱騰騰的餸菜被端到飯桌時,恰似是為熱鬧和歡快而吹響的哨子。在聚會的尾聲,涼掉的剩菜說明了結束,在大家都飲飽食醉之後,此前的歡樂氣氛隨縈繞的熱氣煙消雲散。菜盤裡的最後一塊,從開始到結束,在聚會中擔當了不同的角色:被饞、被挑、被嫌,到最後被吃掉或被丟棄。
有時候,人生的伏起也不過如此,我們都是那最後一塊,視乎在經歷哪一個階段。
有的時候,我們很幸運,在狀態最好時完成任務,功成身退;有的時候,我們留守到最後,目睹物事起伏和人情冷暖。
月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