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無用
香港資深電影人文雋,在其網台節目中批評“香港影評學會大獎”冷待過億票房的《破 · 地獄》,可說是近來最具娛樂性的娛樂新聞。我沒看過該部極受歡迎的電影,不確定它得不到大獎是否不值,只對文雋認為該片票房高、“坊間出現現象級好評”而受影評獎“冷待”的想法感到驚訝。
任何評獎均不能做到完全符合大眾期望,何況那是影評人大獎,而不是全民投票“我最喜愛電影”。難道作為影評學會創會成員的文雋,也沒搞清楚文藝批評與觀眾口碑的分別?
的確,影評、劇評常常會受人質疑,尤其大眾媒體已轉移至傳播力更分散的網絡上。不過,很多時那些質疑往往在於“為什麼我喜歡但你不喜歡”或者“為什麼別人喜歡我不喜歡”的焦慮感。大概“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人生中最難應對的困境,而往往這就是現實,只是現在如煙霧瀰漫於社交媒體中的誇張用語“世一”、“天花板”、“頂流”等,過分強化個人觀感,要表現的往往是個人敘述風格而非評論對象(電影、表演)本身,為意見、感受不同者帶來強大落差感。可是,這社會偏偏很少人會跟你說“差異”是正常的,不同人會有不同感受才是藝術的存在價值,而你只會認為一定是自己跟不上大眾,或者太容易掉進評論人的“陰謀論”中(不代表沒有)。
或者,文雋才是最支持影評大獎的,如果不是他在網台發炮,大概注意影評獎的人還沒有那麼多。他出手相助,更引起大眾對什麼是影評的討論,功德是也。
在今天大眾已習慣於手機倍速看戲,從網紅、KOL的簡化複述中獲得觀影、觀劇的快感,跳過空鏡直接追看字幕的觀賞習慣下,過去評論重視作品整體構成,作者、類型脈絡的古老價值,的確已經變得“無用”,不合時宜了。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