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望遠鏡發現宇宙“小紅點”
詹姆斯 · 韋伯空間望遠鏡日前在探測百億光年外的遙遠深空時,發現了一些很小的明亮紅色天體,現有理論難以確定它們到底是甚麼。日前兩項研究顯示,這些昵稱為“小紅點”的神秘天體有可能是內部恆星高度密集的星系。
大多數“小紅點”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約六億年,存在不到十億年就會“消失”,半徑通常只有五百光年或更小,不到銀河系的百分之一。天文學家此前曾設想,“小紅點”可能是中心有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或者是體積很小、包含大量恆星的星系,但兩種解釋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天文學家解釋稱,“小紅點”是偽裝大師,會隨天文學家觀察方式不同呈現各種特徵。天文學團隊早前從“小紅點”X射線和發射光譜收集數據,歸納出兩種解釋:天體不是非常緻密的星系,就是核心有超大質量黑洞。“只有恆星假說”“小紅點”含大量恆星,最多達千億顆,與銀河系恆星數量相當,但“小紅點”體積卻小得多。這些天體可能是宇宙最緻密的恆星環境,天文學家甚至不確定這種星系理論上是否存在。另一方面“黑洞假說”認為,多數“小紅點”顯示有個超大質量黑洞存在的跡象。通常情況,黑洞質量約主星系恆星質量百分之○點一,但某些小紅點的黑洞質量幾乎與整個星系相當。天文學家稱這些黑洞為“過大質量黑洞”,因存在違反常見星系質量比例。另一個問題是,這些黑洞不像普通黑洞顯示任何X射線輻射跡象,即使能量最高的深空圖像,天文學家也應能輕鬆觀測到這些黑洞,但仍未發現蹤跡。故這些天體是有過多恆星,還是有過大質量黑洞但不發射X射線的星系?都是謎團。
此外,美國耶魯大學等機構人員日前發佈論文說,他們利用韋伯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深入研究了三個“小紅點”後認為,它們有可能是內部恆星高度密集的星系,因恆星高速運動而在光譜上有一些與黑洞相似的特徵。這些星系不一定擁有活躍的星系核,只是體積特別小、恆星特別密集。這個恆星密集的時期相對較短,當密集程度下降後,星系在觀測中就不再呈現為小紅點,看起來“消失”了。
在另一項研究中,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相對粗略地分析了五百個“小紅點”後也認為,它們是恆星密集的星系。與銀河系等普通星系相比,這種星系顯得極端擁擠,好比只有幾幢樓的小型居民區裡住着上百萬人。研究人員說,如果證實“小紅點”是超緻密星系,就需要探索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後來又怎樣演化成體積巨大、恆星稀疏的“正常”星系,或者變成其他類型的天體。
美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