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尋
年輕時讀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之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很為約翰·克利斯朵夫與奧里維的情誼所感動所落淚,他倆是互為知音的。
長大涉足社會後,我才驚覺,在複雜多事的環境當中,知音實在難尋。
知音,我取其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的朋友之意。於是,我願意相信,比我年長的余行信兄,當然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們之間,還可以稱之為知音的。
多年沒見行信兄了!雖然他只住在城郊,但卻因為遭受疾病折磨而難能外出。我曾多次想前往探望,他卻婉然謝絕:“我這種狀態,不方便,等我略有改善吧”。因此,我與行信兄的日常溝通,靠的就是手機。
行信兄不幸,右眼突發視網膜出血,視力僅0.05,左眼視力下降到0.4。但他言之:“儘管視力很差,你的文章我是一定要讀的,也是一種安慰。”讀了我寫的《帕爾馬老城區的好書書店》,他不無感觸:“我很喜歡看關於書店的文章,我倆志趣相投。你在好書書店看到中文書沒有?是哪些書?售價如何?”讀了《門前的小清溪》,他即發來回應:“文章很生動,那條小街叫甚麼?我想起我妻的老家在河邊街,門前也有一條小河,也可稱為小溪吧!如今也成冰冷的水泥路了。前些年,我和妻站在原河邊老址,回憶往事呢!”讀了《即使只剩下一堵斷牆……》,他便懇切吐露:“文章很有感情,我一再聆聽蕭邦的《雨滴前奏曲》,並邊聽邊想像着。能找到蕭邦與喬治·桑在一起的照片並登出來嗎?我至今沒看到過!”當他收到我給他發去的畫像時,就很高興地傾訴:“畫像難得極了!你能就畫像寫幾篇美文嗎?特別提到他倆的情感,他倆的逸事。”行信兄確曾很無奈地謂我:“我終日宅家,只以為讀到你的文章,能消除我的寂寞……”。(二之一)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