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
冬至那天,群組中許多人都貼上“冬至快樂”的圖片。細想起來,快樂好像是件縹渺的事,大概是自己已活了幾十年,心裡累積不愉快的事太多吧?譬如那些呵護、提攜自己成長的父執輩都已一一逝去,每當想到親恩未報,心裡總有一份歉疚。而世界並不太平,地球許多地方,天災人禍還威脅到人的生存,不要說快樂,能夠一家大小平安地活下來已是最大的希望了。面對地球村此起彼落的災難,除非你採取“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態度去生活,否則那些不幸的消息和畫面,每時每刻都會通過網絡或視頻送到你眼前,使到關心世情的人耿耿於懷,快樂就大打折扣了。
其實自古以來都會面對這些天災人禍的,但古代沒有發達的資訊網絡,只靠書本才能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因此掌握了文字的士子才較容易產生憂患,龔自珍詩云:“古人制字鬼神泣,後人識字百憂集。”後面那一句說得正是這個意思。為了排除影響,老子提倡“絕學無憂”。意思是抛棄聖智的禮法,人就可以免除憂患了。而莊子在《逍遙遊》中更指出人要活得逍遙快樂,首先要善於用物,譬如那棵“匠者不顧”的無用大樹,如果將它種在“廣漠之野”,那麼就可以讓人“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了。這裡談到人往往會被事物困擾,解除困擾方法就是要懂得發掘事物的優點,但這種處事態度畢竟只是為了個人。
儒家的快樂觀與老莊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傳統也經常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事實上,儒家的快樂觀是與國家人民扯上關係的,最經典的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所講的那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快樂觀,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髓。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