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人的時光厚禮致意
——觀劇場《戲劇春秋》
十二月七日晚上,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內座無虛席。作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回歸二十五周年及澳門演藝學院成立三十五周年的活動之一,《戲劇春秋》的上演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前人給予我們的一份時光厚禮。
《戲劇春秋》於一九四三年由中國著名劇作家夏衍、宋之的和于伶集體創作,是中國第一部反映戲劇工作者生活的多幕劇。
當燈光漸暗,大幕緩緩拉開,背景設於民國時期,聽着每位演員逐一激昂地簡述當時情況,觀眾彷彿被帶回到危機和轉機不斷的大時代。從鴉片戰爭到民國時代開始,再到“五 · 四運動”至“八 · 一三”淞滬會戰前夕。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台詞都讓人體會到那一份在放棄邊緣的堅持不懈與傳承不斷。
第一幕中,首次男女合演的話劇《逃婚記》成為了焦點,陸憲揆為了動員未婚妻馮韻荷同台演出,不惜一切代價打破了男扮女裝的傳統。這一幕不僅是話劇界的一次重要變革,更是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縮影。當我看到馮老太爺闖入後台,質問女兒的去向時,我能感受到那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如同巴金的《家》那樣,朝代更替,但思想並沒有立即更替。然而,劇團眾人和陸憲揆的執着卻讓我看到了年輕一代為追求理想所付出的努力。那一刻,我不禁為他們的勇氣鼓掌,也為他們敢於挑戰傳統的決心感到自豪。
而第二幕發生在杭州西湖的旅行公演之中,亦見女性的時代哀歌。第二幕透過不同女性角色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她們不但投身世人不看好的戲劇事業,而且她們反抗殘餘的封建力量。雲霓、若燕及覺群三人角色性格不同,但她們經歷的卻是當時女性的寫照,最後她們都在戲劇中找到自我價值。當她們決定離開時,陸憲揆給予的幫助和支持體現人性中的溫暖與關懷。那一刻,我感受到生活即使充滿變數,我們依然可以選擇自己命運和善良。
而在第二幕之後,導演把青年與成人演員分為兩兩一組,說出角色的冀望,這一過程如同接力賽一樣傳承下去。所以在第三幕更是讓我見到整個劇團在言論限制下的堅持。特別是當我看見因一句“東北是我們的”而被禁演,眾人的無奈、徬徨、憤慨,以及陸憲揆的一力承擔,到最後眾人低聲誦讀《義勇軍進行曲》,把背後的內容、意義刻劃得十分具體。
第四幕,雲霓婉轉地幫陸憲揆度過經濟難關,眾演員因矛盾相互發洩,在種種危機之下,陸憲揆跪倒在地並說出︰“我頂唔順啦!”甚至在得知雲霓去世之後的癱軟,這些都深深地觸動了我。他們的堅持及崩潰真的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一直在希望與絕望之間徘徊,不斷被壓倒,又不斷爬起來,只為看不見的黎明堅持下去。當中拉扯在這一幕十分具體,在各人的表演中可看到。即使我很清楚這是部戲劇作品,卻可以讓我聯想到本次演出的師生在台前幕後的過程,甚至是各行各業的眾生相。
第五幕發生在淞滬會戰爆發之際,上海戲劇界人士在抗戰氛圍下的團結與決心成為了本劇的結尾。戲劇工作者們決定組織“救亡演出隊”,投身抗日救國的洪流之中。隨着劇情逐漸走向尾聲,舞台上的燈光漸漸轉暗。而此時,一片片花瓣灑落在舞台中央。那景象美得令人屏息,彷彿時間在此刻靜止。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些金黃色的花瓣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麗,它們象徵着劇中無數先輩們的犧牲與奉獻。正如劇中台詞所說:“中國的戲劇運動,正是靠着千千萬萬個屍骸發展起來的。”結合着最後的投影,前人的犧牲並不是白費,而是最終會化作春泥,滋養着最後的成功。彷彿在訴說着一個永恆的真理:每一份努力都不會白費,每一次犧牲都將化作未來的養分。
最後,不妨引用在劇場最初、最後都有出現的小女孩小毛所說的話:“我希望可以在舞台上,講自己的故事,講屬於我們的故事給不同的觀眾聽。”
余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