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12月25日
第A16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孤獨的船歌

孤獨的船歌

——讀尼采詩作《威尼斯》有感

褐色的夜

我佇立橋頭,

遠處飄來歌聲:

金色的雨滴

在顫動的水面上濺湧。

遊艇,燈光,音樂——

醉醺醺地遊蕩在朦朧中……

我的心弦

被無形地撥動了,

悄悄彈奏一支船歌,

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

——你們可有誰聽見?……

如果一首詩像一盅濃而不烈的美酒,讓人頓生微醺的沉醉,倘若是這樣,人們便無心追問這杯芳醇精湛的釀造工藝抑或獨特的營養成分,而是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回味,期望能夠持續這種超凡迷離的恍惚之感甚或貪婪地一醉再醉直至忘我……

《威尼斯》就是這杯中的濃香,只能細細啜飲,感受這妙不可言的滋味以及其蘊藏着的悠遠深邃的哲思玄想。這位才情狂肆的哲人也會如此恬美、柔情地輕吟,在他的詩作中確實少見。“褐色的夜/我佇立橋頭”,詩的第一行就給這首詩籠上了一層褐色的神秘,詩人臨風佇立,一陣微風,送來清爽的同時也送來依稀可辨的歌聲——“遠處飄來歌聲:/金色的雨滴/在顫動的水面上濺湧。”燈光閃爍,每一滴雨水宛如碎金伴歌而舞,入水的那一刻,撩撥得河面顫動不已,羞澀地開出一朵朵水花,雨珠與河水悄然交替,靜謐之中呈現出一種矜羞的歡快。“遊艇,燈光,音樂——”輕揚的歌聲,璀璨的燈光,舒適的遊艇,怎能不讓人“醉醺醺地遊蕩在朦朧中……”?只有哲人兼詩人的智者才能讓哲學神秘的湖面上漾起詩的漣漪,使原本不可知的深處的凝重表面變得輕靈而纏綿。

讀尼采的《威尼斯》,不難發現這位哲人對威尼斯夜景的傾心與陶醉,但《威尼斯》要描述的不僅是綺麗的景致和誘人的風情,如果說這首詩的第一節是感官的迷醉,第二節就是靈魂的觸動。置身浪漫水城的迷人夜色,詩人除了飄飄然的心怡神悅,還非常隱秘地傳達了潛藏於心底的私衷。“我的心弦/被無形地撥動了,/悄悄彈奏一支船歌,/顫慄在絢麗的歡樂前。”詩人的心弦為何被撥動?那支悄悄彈奏的船歌所傾訴的內容又是甚麼?還未等讀者來得及思索答案,詩人就詢問在先了:“——你們可有誰聽見?……”詩人的發問,就像嘆息橋上的一聲輕嘆,頃刻隨風遠去,回答詩人的提問,不允許有一刻過多的思考,因為此時倘若真的心有靈犀,便會有瞬間的心領神會。可以想像,詩人的詢問無人回答也無法回答,詩人深知這樣的結果,“我言說——無人答酬。//我長得太孤獨太高大了——/我等待着:我等待着誰呢?//雲的天國在我身邊,——/我等待着最早的閃電”(尼采《松和閃電》)。此刻,心中悄悄奏響的船歌,也無人聽聞,深藏在心中的正是這種高貴而深刻的孤獨,要知道,真正的智慧決不是為了投其所好地取悅於人,如果自己的言說“無人答酬”,就用自己的智慧來潤濕自己乾枯的心田,“我求我的智慧/在這乾旱中不要變得吝嗇:/自己溢滿,自己降露,/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尼采《最富者的貧窮》)

對於一個思想者而言,應該是既享受孤獨,又畏懼孤獨。享受是因為只有孤獨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境界才可能保持思維的獨立和憬醒,才可以從關照自我靈魂轉向到對整個人類精神命途的關注與冥思,讓思想在通向神聖、無限的過程中求得真悟。畏懼是因為擔憂自己的心靈傾訴無人聆聽,在思想上、情感上沒有人可以與之交會。

在《威尼斯》這首詩裡,詩人的孤獨是以一種非常隱秘的方式滲透其中的,很難察覺,試問:對《威尼斯》的解讀能不能摒棄孤獨的沉重?可否將詩的第一節當作詩人營造的夢境,而第二節的感觸和發問視為詩人入夢後的囈語?答案是否定的,詩人自己也說過:“抒情詩人所描寫的畫景不是別的,正是他本人,

……不過這個‘我’,當然不是清醒的實踐中的人的‘我’,而是潛藏在萬象根基中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恆的‘我’,憑藉這個我的反映,抒情的天才就能夠洞察萬象的根基。”(尼采《悲劇的誕生》)可見,讀《威尼斯》,不能僅在觀光的遊艇上一醉不醒,除了留戀如夢如幻的美妙體驗,還要有夢醒後的省思。

末句“——你們可有誰聽見?……”的絕妙之處在於讓整首詩永遠的處於一個期待狀態,引人產生洞悉詩人內心世界的強烈渴望,讓人們對未知答案的尋思無休止地進行,直達永恆。

郝 俊

2024-12-25 郝 俊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83655.html 1 孤獨的船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