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貿仲粵港澳大灣區座談會
澳仲協:仲裁領域澳具三優勢
【本報消息】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貿仲)香港仲裁中心座談會昨在香港律政中心西座舉行,澳門仲裁協會會長郭穎玫,澳門律師公會監事長石立炘,澳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魏丹出席。
會上,郭穎玫作為澳門仲裁員代表發言,圍繞澳門仲裁發展現狀、貿仲在澳門的角色、澳門仲裁員的實踐經驗,以及粵港澳仲裁制度未來方向,提出促進三地仲裁合作建議。
優化規則引電子化
郭穎玫指出,貿仲近年來通過優化規則和引入電子化程序,積極推動國際化仲裁,為中國仲裁國際化提供重要參考。澳門仲裁制度則在法律框架內展現出高度靈活性,允許臨時仲裁,能應對不同案件需求。從粵澳合作角度,這種靈活性不僅有助於推動內地臨時仲裁實踐,還能促進與國際仲裁服務的接軌,及提升爭議解決的規範化與國際化水平。
她強調,澳門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並依託國家支持,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社會重要橋樑。在仲裁領域,澳門擁有三大優勢:熟悉大灣區跨境爭議與國際仲裁法的人才、靈活的仲裁制度,以及作為中葡商貿合作平台的重要角色。
自由選擇規則語言
郭穎玫認為,仲裁相較於訴訟,有更高的靈活性,當事人可自由選擇仲裁規則和語言。在國際經貿合作及粵港澳大灣區中,中文和英文是主要通用商業語言。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的重要平台,具備中葡雙語優勢,有良好條件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爭議的仲裁地。目前,葡萄牙和巴西是主要的葡語系仲裁國,當前仲裁案件多以本地機構為主,其他葡語國家如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仲裁實踐,尚處於相對初步階段。
她表示,為響應中國仲裁國際化進程,澳門仲裁員應充分發揮優勢,積極為大灣區及葡語系國家當事人提供公正、高效的仲裁服務。同時,由於鄰近地區的仲裁業較澳門更為成熟,競爭逐漸加劇,澳門需在區域合作中尋找合適定位,並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以求突破及推動發展。現實中澳門在仲裁發展面臨挑戰,包括案件數量較少、國際知名度不足,以及仲裁隊伍專業化與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
她相信,通過粵港澳三地仲裁業界攜手合作,可構建高效、國際化的仲裁制度,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仲裁事業邁向新高度。並期待澳門仲裁在大灣區仲裁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仲裁中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