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的另一面
近期不時聽到所謂“消費降級”,即是作為消費者,以往花一百,現在花八十,也許某茶餐廳依然客滿,但客人可能只點碟頭飯而不叫飲料,每人平均消費少了十八元,就足以令一間食店關門大吉了。
消費降級,原因何在?第一當然賺錢難了,消費自然跟着減少;第二是你賺錢沒變少,但對未來感到焦慮不安,當然就不敢消費;第三種是新思潮興起,大眾忽然發現以往鬥買鬥豪,其實並無意義,過度消費亦難以帶來真正快樂,於是就少買了,甚至不買了。
以上三個原因,同時來襲;賺錢減少,繼而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到最後卻忽然頓悟,改變心態,才是面對逆境的最好方法。而每個人心態轉變的總和,就聚合而成一股新思潮的巨浪。這股巨浪有兩個名稱,一個叫“躺平”,另一個叫“不婚不生”……
消費降級是否一定是壞事?對經濟而言,當然是壞事,但凡事總有兩面。香港人、內地人曾有過狂買奢侈品,瘋狂炫富的年代。曾有一段時間,澳門的名店大排長龍,內地土豪身穿Amari,手戴勞力士招搖過市。現在我們眼見更多的是,遊客在東望洋斜巷,在兩側唐樓之間跟新葡京打個卡。年輕遊客身上的衣着“消費降級”了,但也“品味升級”了。在小紅書、抖音平台炫富的人變少,教人如何在澳門“零元消費”的短片則增多。
大家都變窮了,但遙望當年,我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一窮二白,經過幾十年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民瘋狂工作,不眠不休累積財富,最後大家生活變好,但也造就了遍地的暴發戶。現在比較像一輛瘋狂列車,終於稍為放慢速度,不再麻木追求GDP增長(也無法強求),終於靜下來,想一想,理想的人生該是怎樣的?賺錢既然已不易,那花費少一點,追求少一點,做人“hea”多一點,其實也不一定是壞事。有些風景,要降低一點身段才能看清楚的。
李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