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家校社共育下父母的角色
新學年開始,便收到由孩子們學校特地發來關於整學年的Field Trip規劃。這個由家長參與、學校主導、社會支持下共建出來的活動,把家校社三方緊密結合起來,不禁思考一番,在家校社三方共育之下,家長在其中承擔甚麼樣的角色,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家校社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方面結合是孕育孩子成長的大環境基礎,無法脫離其中一個而獨立存在,只要其中一方“掉鏈子”,就很難培養出完整、健康的孩子。舉些簡單的例子:孩子在學校可以堅持的學習態度,在家中未必能夠保持;家中從來沒人說粗口,但孩子在公園玩了一次回家立馬會蹦出些不雅字句……由此可見想要孩子們形成穩定持續的好習慣、好品性,是受三方交互影響的。
筆者兩個孩子的學校每學年都會邀請家長參與不同的活動,比如:每月觀課、孩子定期的表演及表彰會等等,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筆者基本都會參與,這些年,與學校共育的過程中,筆者覺得父母的角色是多樣化的,我們可以從以下角色進行探討。
參與者
作為參與者,需要了解學校的日常運作,如孩子的課程編排,教育方式及管理規則等,所有的規則都是為教育的目標及理念服務的,如果家長清晰了解到其中的重點,那麼就容易投入參與者的角色。就像開頭提及到的Field Trip,參與其中和孩子們互動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在日常學習中孩子與同學的相處模式,老師對孩子課餘活動中的投入度及教學風格等。家長在參與時其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融入他們的校園生活,讓孩子感受到學校與家庭的一體教育與關愛,有利於消除孩子對學校的距離感,進而產生歸屬感。
支持者
學校的活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家長在其中可以配合、協助老師,以應對一些活動中人手不足或是突發情況。讓老師及學校感受到家長對學校活動的關注與支持,並在參與過程中彼此熟悉與認同,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少的。這有助於雙方更好的互動、溝通、合作。同時,在此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讓學校及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家庭的背景、培育的方式及日常生活習性等,以便於老師日常教學中更好的與學生相處、了解學生。
家長成為支持者,可方便學校更好的統籌家長們的資源優勢及時間優勢,例如在工作日舉行學校活動,就適宜邀請全職媽媽參與;一些親子共讀、遊戲等也可以邀請有教學經驗的父母;如一些家長具有法律、醫學等專業知識,學校在舉辦相應的講座時就可邀請他們參與。以上可讓學校的課餘活動資源更豐富,並能深刻的體現家校合作的價值與意義,讓資源整合。
澳門現今也有頗多政府機構舉辦的活動,筆者就經常帶着孩子參加,如親子行山、繪畫、手工、積木之類的活動,都舉辦得很好,但其實可以更加完善。那父母在與社會連接的過程中又處於甚麼樣的角色呢?
體驗者
雖然現今社會上適合孩子的活動不少,但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的活動才能真正體驗到其中內涵。以一個活動為例,筆者曾帶大女兒在澳洲參與過當地類似市政署的政府機構舉辦的親子行山活動,同樣是一段路徑的行走,沿途會介紹山中各色各樣的動植物,但相較之下與本地的行山活動差別較大。首先在參與者的年齡限制方面,國外會相對嚴格些,也不會加入零星市民作為參與者而影響為親子而設的講解環節,內容上貼近孩子的認知體系,其用詞及肢體動作的配合更能令孩子理解。行山結束後還有互動、音樂及簡單茶點環節,整體活動完整、生動。其次是對於講解人員的選擇,熱衷行山之餘,也需要具備充分的知識,包括對沿途動植物的認知、戶外遇險的應對及與孩子互動的技巧等方面,都需要完整的知識體系去支撐,非常考驗帶領者的綜合素質。
而家長在整個活動中對孩子的引導及對講解內容的引申,亦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陪伴參與體驗的過程本身就是家長與孩子間珍貴的回憶,不單單為了打發時間、學習知識,更多是有機會在每一次的相處中看到自己需要提升的空間,也看到更真實的孩子,有機會與他們同行一段路程,體驗與他們一起成長。
建議者
活動之後家長可以從中作出總結,提出相關建議給活動舉辦的部門。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如任何活動只有單一輸出,無法收到回饋、意見,就無法從每次活動中提取優缺點,從而改進。澳門目前開展的青少年活動雖然涉及內容廣泛,活動師資優良,但事後並沒有對相關活動作出跟進,當然筆者也理解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建議反饋,但起碼給予想反饋的家長機會,表達訴求。例如繪畫活動選擇的場地光線是否適合、澳門景點積木工作坊中積木零件出現數量不足等情況,都需要主辦單位作出相關跟進,以免再次訂購物資時出現同樣情況,導致資源浪費。
守望者
幫助孩子篩選有利於其成長的資源,搭建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構建適合他們成長的社區環境。就像筆者開頭提及的例子,孩子去公園玩了一會,回來就說出些不雅字句。其實社會環境是有感染力的,特別是對幼、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時無法清晰判斷身處環境的好與壞,容易被身邊的人和事所影響。社會教育感染力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主要指身處的社會面向孩子所提供的各類相應教育活動所帶來的文化氛圍,而廣義的社會教育感染力就是綜合作用下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為家長都要保持警覺,保護好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在網絡媒體、金錢慾望大量充斥着我們的生活時,保持自身的清醒、周邊環境的健康,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合、適度的社會成長環境,做好麥田的守望者。
總結
筆者也時常思考,怎樣可以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讓孩子充分吸收這些資源帶來的益處,在此期間父母承擔着聯繫學校、社會兩方面的責任,家校社三方協同共育是對孩子學習成長的理解與關懷、也是社會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經之路,期待我們可以一起堅持,守護孩子們的成長、讓他們懷揣着這個城市給與的愛護與關懷,去到更遠的遠方。
若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