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11月28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榕樹頭)孝道與忠誠

孝道與忠誠

《戰國策》裡有一則故事,說秦國攻打齊國時,齊威王派匡章領兵迎擊。兵不厭詐,匡章讓齊兵改穿秦軍服裝,混入秦營中。這些舉措當然是秘密進行的,但那些負責監察齊軍動向的探子卻向齊王報告,說匡章投靠了敵國。這樣的報告前後出現了三次,但威王始終不為所動。最後,齊兵大獲全勝,這時候齊威王才告訴大家:匡章的母親因為得罪了父親,被父親殺了並埋在馬棧之下。自己委任匡章帶兵抗秦時,曾對他說,如果他打了勝仗,便會替他遷葬母親。但匡章指出,自己並非沒有能力遷葬母親,而是因為父親去世時未有交代如何遷葬,所以自己不敢擅自行動。威王聽後說,這個連死去的父親也不敢欺騙的人,又怎會欺騙還活着的君王呢?因此,自己對他的忠誠一點也不懷疑。

從人倫關係的角度來評定對君王的忠誠度,在《戰國策》裡,除了這一段外,其他章節裡幾乎看不到類似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強調“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的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學說而已。就連儒家的祖師爺孔子,也很難說服諸侯王接受自己的治國理念。更有諸侯的大臣指責儒家提倡厚葬的做法會耗損國力。實際上,各國諸侯互相攻伐,處於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狀態,如何提升實力和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這種以孝道標準來驗證個人品格的做法,在當時的確是別具一格的。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重視儒家,因為儒家一直都在強調孝道、人格要求和對君王的忠誠。其中,《論語 · 學而篇》中的一句話我覺得尤其重要:“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種教誨,有哪個君王會反對呢?

公 榮

2024-11-28 公 榮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77769.html 1 (榕樹頭)孝道與忠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