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早搏”問題嚴重嗎?
在日常門診中,不時有患者朋友對我說,他最近發現心跳不正常,比如覺得心跳好像經常提早跳動了,有時候又覺得心跳好像停止了,有時候在測量血壓時順帶測量心率,機器居然顯示心跳頻率只有四十次!他覺得非常焦慮和害怕。
我拿聽診器一聽,果然是心律不齊,但並非紊亂無比,而是早搏心律。早搏一般分成兩類,一類是房性早搏,另一類是室性早搏,光憑聽診是幾乎不能甄別的,於是我會首先讓患者做普通心電圖。有時從普通心電圖就能捉到線索,如果捉不到,或者心電圖提供的信息量不夠,我便會讓患者做廿四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
病人一聽“早搏”這個詞,往往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什麽是早搏呢?
普遍正常人的心跳節奏是規則的,即每次心跳的間隔時間是大致相同的。心跳會隨着呼吸、情緒、活動等有一些快慢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在每一次心跳之間的差別很細微,一般感覺不到。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心跳的規律性發生了改變,有些心跳提前發生了,就像搶拍子一樣,這種提前出現的心跳在醫學上就叫做過早搏動、簡稱早搏,早搏本質上,是某些心臟細胞提早“衝動”。心臟結構分成心房和心室,心電圖能根據“電波”分析出到底是心房來源還是心室來源,一般來說,房性早搏的危害比室性早搏小。
由於每個人的敏感性不同,出現早搏時可以無明顯不舒服,也可感到心慌、胸悶,或心臟停跳感(提早跳動後,跟着會有一段補償期,讓心跳間歇長一些,以調整回原來的節奏,病人可能會覺得心跳停了,電子測量儀有時測到這段就誇大了心跳的減慢),或類似電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早搏後有力的心臟搏動及咽部堵塞感,不適的輕重程度與早搏的頻發程度並不直接相關。
什麽情況下會出現早搏呢?早搏雖是心臟不規則的跳動,但並非都由疾病造成,早搏在正常人中也十分常見,情緒緊張、激動、焦慮、休息差、過多吸煙、大量飲酒、喝濃茶皆可引起。
許多疾病也可以引起早搏: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貧血、低血鉀、發熱等非心臟疾病的病人也可能發生早搏。有些藥物也可以誘發早搏,如抗抑鬱藥物或抗生素等。
心臟病本身當然有可能引起早搏,常見的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時特別多見,尤其室性早搏)、高血壓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
為什麼有時候醫生要不止一次地讓病人做心電圖呢?正如前文所講,這是因為早搏不是時刻都存在,做一次心電圖可能捕捉不到早搏,為了更加準確地發現早搏,醫生可能會讓患者重複做,或者做更長時間的心電圖檢查,比如廿四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也就是通過專門的儀器記錄患者一整天的心跳情況,隨後仔細分析哪些心跳是早搏,是什麽類型的早搏,早搏在一天中有多少次,屬於偶發還是頻繁發作,除了早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心律失常(比如心臟停跳時間太長、心房纖顫)等。
有人擔心做廿四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影響工作,其實,這個檢查的儀器大概只有手機大小,到醫院領到機器,在胸部貼上電極後就可以帶回家,除了洗澡和導致出汗的劇烈運動不能進行外,其餘不受限制。設備可以佩戴在身上,監測廿四小時心跳情況,並不會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且能獲得完整數據。
並非所有早搏都需要治療,如果它不合併基礎心臟疾病,其主要誘因是前文提到的生活習慣造成,並且廿四小時監測到的早搏不多(醫生判斷),那麼,這些早搏是不需要治療的。它可以通過多休息、調整生活習慣,戒煙限酒,不飲濃茶和咖啡等來改善。
如果早搏導致的心慌症狀明顯、比較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如果不幸合併有其他心臟病,同時廿四小時監測到的早搏很多,那麼患者還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或一起使用其他藥物治療原發病(比如甲亢、冠心病)。但是,抗心律失常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要自己擅自使用或改變治療方案。
對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頻發室性早搏,早搏總數超過一萬次,或早搏大於心搏總數的百分之十以上,可行使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射頻消融術是一種無需開刀、創傷小、安全性高的治療室早的微創介入手術,儀器通過下肢靜脈進入心臟,可以精準打擊“不聽話而提前衝動”的心臟細胞,不過術後會存在一定的復發機率。
出現早搏不要太擔心,大家可以先通過廿四小時動態心電圖了解自身早搏多不多,再接着做心臟超聲檢查和冠脈CTA,篩查一下心臟結構有無問題,之後請醫生評估跟進即可。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