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校史中閃閃生輝的愛國精神
——以二○二三學年東南學校公民科為例
(四)培養守法青年凝聚法治精神
二○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公民科和學生會組織二十一位師生參與由澳門法律工作者聯合會主辦之“青年法律工作者走進校園”計劃。是次計劃有多位法律工作者講解法律知識,使學生能夠認識更多《憲法》、澳門基本法與法律相關的知識。再透過小組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見解,深入理解法律概念,並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不但大大提高學生的法律認知,也能培養他們的守法意識。
1.主題講座──樹立法制觀念
三位法律工作者向學生介紹了《憲法》、澳門基本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法》等法律知識。首先,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江華向學生介紹《憲法》的知識與內容,讓學生牢固地樹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的觀念。第二,大律師程嘉雯向學生講解澳門基本法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權利與義務。第三,大律師許冰向學生介紹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知識,包括國家安全的定義、原則與國家安全法的特點,使學生認識到總體國家安全觀。
2.分組學習──啟發法學之旅
在這個分組學習環節中,七位法律工作者向學生們分享工作經歷和學習法學的心路歷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學法的出路和大學選擇等方面。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氛圍非常融洽,為自己的生涯規劃提供了新的選擇方向。
3.分享心得──法律啟航,探索未來的選擇。
在午餐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分享自己對此次活動的心得體會,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高二B溫巧柔認為,她很榮幸參與了這次有關《憲法》、澳門基本法和法律的講座,並與法律專業人士進行了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她提出了各種問題,例如法律學習的準備工作、內地和澳門法律的區別,以及法律對社會的影響力等。高一B翟芯雨認為,她了解很多法律知識,特別加深對兩法的學習,進一步認識了國家安全和人權問題。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維護《憲法》權威,遵守法律,為國家貢獻力量。初二A林思齊認為,她學到了《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知識,以及它在澳門實施情況,要把“一國”作為“兩制”的根本,始終堅守對國家的忠誠,並表達了對《憲法》的全新認識。初一B霍灝揚認為,參加這次活動,加深了他對法律的認識和感覺。活動中讓他增廣見聞,同時訓練了他的膽量,感謝嘉賓們對他的支持和幫助。史地公科組長袁金淑教師認為,這次學習之旅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希望更多學生參與學習法律,讓他們關心澳門、關心祖國,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弘揚我國的法治精神,未來更好地為澳門的法制建設和法治社會作出貢獻。
(五)永志不忘──向偉大的愛國者林則徐致敬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六日下午,公民科和學生會組織師生共十人,參加紀念民族英雄林則徐巡閱澳門一百八十四周年及林公誕辰二百三十八周年暨“林則徐紀念館”建館廿六周年慶典之獻花活動。
活動中,該校學生會會長高三A黃景培和秘書長高三A歐立峰手持花圈,輕輕地將鮮花放在墓碑前。有些同學默默地祈禱,有些同學輕聲述說對林則徐的感謝之詞。每一朵花都成為了一份真摯的情感,同學們無聲地傳達對這位偉大人物的思念。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開放思想激勵的後人向西方尋找救亡圖強的真理。他於虎門銷煙的壯舉,在人類禁毒史上寫下最輝煌的第一篇。在中國近代,林則徐最先提出建設近代海軍的設想,將英商船改裝成載有卅四門英製大炮的“中國海軍中最早的外國造軍艦”。在澳門他反對的是鴉片貿易,對正常的貿易往來則是重視和維護的。他的一生致力為民眾爭取福祉和公平正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愛國胸襟,是他人生追求的寫照,為後世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身為澳門青年,關心社會,服務社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林則徐的精神傳承下去。要牢記林則徐的精神,努力學習、奮發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走出課堂,感受山與城。
在課外活動方面,公民科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澳門,走出學校,進入內地,如橫琴和四川,讓學生親身感受國家歷史、地理、文化、科技等日新月異的發展。持續用多元化、“接地氣”的方式讓青年了解、學習及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助力青年認識國家發展,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
(一)師生走進橫琴,踐行科普研學。
為了推動澳門青年學生走進橫琴,了解橫琴發展近況,並走進橫琴濕地公園觀察生物多樣性,開展科普教育。東南學校師生一行三十五人,參與了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主辦的澳門青年交流計劃項目之“橫琴濕地生態生物多樣性研習探索”活動。
活動當日,師生們由橫琴口岸出發,參觀了新華書店、澳門新街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規劃展示廳、香洲埠、地下管道等橫琴建設與發展成果,其後重點參觀了芒洲濕地公園,進行了“橫琴濕地生態生物性研學探究”活動。
通過活動師生深入學習探究橫琴濕地的自然風景和生物多樣性,繼績關注和保護澳門及橫琴的生態環境,以及培養“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澳門青年,促進了學生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認識。
(二)師生走進四川,感受祖國河山。
在公民和歷史教師的帶領下,師生一行四十二人,參與了由教育發展基金支持的二○二三至二○二四學年,東南學校“感受山與城”四川歷史文化學習與生活體驗參訪團活動。六天的四川研學團,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內地,讓學生了解四川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飲食文化等,用心去感受這座千年古城獨特的文化底蘊。
首先,參觀都江堰,讓學生了解這個兩千多年前建成的水利工程,展示了先人們的非凡智慧和創造力,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知識,感受到其宏偉壯觀。親臨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和地震遺址,當學生親身踏入那片土地,親眼目睹倒塌的樓房,無數倒塌的建築和廢棄的校舍,讓學生無比的沉重、悲痛。災難面前,汶川人民萬眾一心,傳遞了珍愛生命,敬畏自然的哲理。
其次,觀看建川博物館,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艱辛與奮鬥,感受到了民族危亡之際的緊迫感,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今天的幸福得來不易。走入武侯祠,展示了諸葛亮的智慧和忠誠,是一次歷史文化的洗禮,加深了他們對三國歷史的理解。參觀了三星堆遺址,讓學生看到了獨特的青銅器和黃金面具,這些文物展示了古蜀人的工藝水平和想像力,讓學生對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有了新的理解。
最後,參觀了樂山大佛,這座巨大的石刻佛像座落在三江匯流處,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信仰的體現。走進寬窄巷子,它是歷史文化街區,保留了大量的傳統建築,感受到那份獨特的城市韻味。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四川歷史文化學習與生活體驗參訪團,在澳門政府和教育發展基金的支持下,學生了解到祖國發展,認識祖國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格局,增強了國家的安全意識,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園。
六、結 語
回歸後,澳門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校,課堂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除了中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教授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事件以及地理知識外,公民學科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愛國愛澳教育工作的重任,公民教師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成為培養學生具有愛國情懷的先鋒。
為了積極落實澳門特區政府《非高等教育發展中長期規劃(二○二一至二○三○)》四個重要發展方向之“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教育政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澳門在落實“愛國愛澳”教育的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從教育基本制度、課程領導與設置、教材,以及教育中長期規劃和青年政策等方面,提供了良好保障。面對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在一些重點領域上,再進一步尋求公民學科的改變和創新。
因此,東南學校把歷史科、地理科、公民科等,從文史地科組中分離出來,重新成立以歷史、地理和公民為主的史地公學科。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有機安排,結合歷史、地理和公民等學科特色,成立該學科的帶頭人,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水平、胸懷祖國的師資隊伍。在社會新形勢發展下,承傳和弘揚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要潛移默化,要細水長流,要一步一個腳印,用心做好澳門年輕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工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年以來,公民科利用課堂、課外、比賽和活動、走進內地等教學設計,在培養和鞏固青少年愛國愛澳的隊伍的時候,讓他們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光輝的文化,在學生心中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未來要加強宣傳國家的建設成就,認識國家的制度和治理能力,理解國家實行的制度,提升對國家治理的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的了解,在學生心中樹立制度自信。要繼續加大公民科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方面,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講好中國人的故事,學好《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知識,薪火相傳,厚植家國情懷,為“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培養出更多愛國愛澳的澳門特區新力軍。 (下)
袁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