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館揭秘“早期中國”
【中新社山西臨汾十二日電】陶寺遺址博物館十二日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開館,距今約四千三百年至三千九百年的二百三十餘件(套)古老文物,為公眾揭秘“早期中國”真容。
圭尺“鎮館之寶”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四千三百年至三千九百年,先後出土各類文物五千五百餘件,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
陶寺遺址博物館是依託陶寺文化建設的一座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展出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二百三十餘件(套)。館內設有“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三個基本陳列單元,以及“陶寺考古”“臨時展陳”兩個專題展覽和一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完整展示了陶寺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
一件從未公開展示的文物——圭尺,是陶寺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據陶寺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蘆婷介紹,圭尺是測量天文曆法的儀器圭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圭表主要用來測量距離,判斷節令、地中,所謂“地中”是指地之中央。陶寺出土的圭尺,是目前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圭表儀器實物。
助力探源龍圖騰
此外,彩繪蟠龍紋陶盤也是該館的核心展品。陶寺遺址共出土四件陶盤,此次展出的陶盤盤口直徑四十點九厘米、底徑十二點六厘米、腹部深十厘米、盤體高十一點六厘米。據蘆婷介紹,陶寺蟠龍是與夏商周及後世之龍最有直接淵源關係的龍形象,也為探索中華民族龍圖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說,陶寺遺址是一處具備早期國家特徵的都邑性遺址。從一九五八年被發現、一九七八年正式發掘以來,陶寺遺址源源不斷的考古新發現、研究新進展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揭示了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的特徵,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並蓄、連綿不絕特質的有力實證和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