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響起
自從畢業後,很少再留意上下課的鐘聲,對於母校以前使用的校鐘,印象變得模糊。但日復一日的簡單旋律,仍偶爾零碎地浮現在腦海中,它曾是如此重要,滲入我們的神經,規範我們的學生生活。像田徑場上的槍聲,一聲槍響,將我們從起跑線彈射出去,在求學生涯的最後一天,隨着那一段校鐘旋律在記憶中漸漸遠離,不知不覺間,我們竟衝過了終點。
不喜歡群體生活的我,總是在上課前最後一刻趕到教室,如此一來,便省卻了課餘時間的社交生活。中學時,住在學校附近的我,早上雖聽不見鐘聲,卻算準在打預備鐘時踏出家門,沿賈伯樂提督街快步前行,穿過幾條馬路,四、五分鐘後,便能抵達學校。大多數日子,我低頭望着手錶,跨進教室,然後鐘聲準時從身後響起,彷彿是校鐘竭盡全力地追趕我。同學們對於我每次都能準時到達,感到不可思議,我似乎成了班上唯一能征服時間的人。午休時段,我在學校旁邊的外婆家吃飯,更是便利。每次預備鐘響起,我都能聽見那洪亮卻枯燥的幾下鐘聲,然後慢條斯理地出門,悠閒地在正式上課鐘響起前,踏進教室。對當年的我而言,上下課鐘聲不但是休息與認真上課模式之間的切換,更劃出了個人生活與社交生活的分界線。
到了大學,我才忽然發現,上課鐘聲也可以是美妙悅耳的。悅耳的不是大學的上課鐘,卻是學校附近一間小學的鐘聲。那段旋律來自德弗乍克的第九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後來被改編成美國名曲《念故鄉》。相較於從小聽到大的校鐘,這旋律非常柔和抒情,勾起我對鄉間靜土的嚮往。每周上網球課時,踏上大學邊緣清幽的山坡,總有這來自隔鄰小學的鐘聲相伴,讓我懷着歡快的心情爬坡上課。
鐘聲響起,可以牽動情緒。在台灣唸大學時,每周可清晰聽見一、兩次的《念故鄉》,竟縈繞於我往後人生的漫長歲月,偶然觸動我的鄉愁。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