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茶館》這壺釅茶
老舍的《茶館》像一壺釅茶,澀而耐品,久而愈出味。王利發這個人物就值得再三玩味。他剛出場時才二十多歲,因父親早死,他很年輕就做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序幕人物表裡評價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
初掌茶館的王利發高坐櫃檯,意氣風發。對相面為生的煙鬼唐鐵嘴,他自信慢慢地教訓道:“算了吧,我送給你一碗茶喝,你就甭賣那套生意口啦!……我告訴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煙,就永遠交不了好運!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靈驗!”這個時候的王利發,像很多民間故事的作者一樣,相信人是靠着未來而成長的,也相信時間的流程不是消滅和減少價值,而是增加和擴大價值的數量,如種下一粒種子,生出許多果實。時間的流程還標誌着品質的提高,如開花、結果、成熟。
但時間的推進,年齡的增長,並未給王利發帶來榮景。十餘年後的民國初期,原本可以掛鳥籠、鬥蛐蛐的裕泰茶館已改變了樣子與作風。它的前部仍然賣茶,後部卻改成了公寓。前部只賣茶和瓜子什麼的;“爛肉麵”等等已成為歷史名詞。廚房挪到後邊去,專包公寓住客的伙食。
王利發由青年時的意氣風發變為中年時的老氣橫秋。這個時候,他的精氣神還在,對未來還有一定信心,所以一再嘗試“改良”茶館的經營模式。但老夥計李三質疑道:“二十多年了,他們可給我長過工錢?什麼都改良,為什麼工錢不跟着改良呢?”王利發反駁說,茶館的買賣要是越做越好,能不長工錢嗎?又勸他說,明天茶館開張,取個吉利,先別吵嘴。末了還來句英文:“All right?”
三十年後的裕泰茶館更加蕭條,藤椅已不見,代以小凳與條凳。自房屋至家具都顯着暗淡無光。王利發的兒子王大拴,垂頭喪氣地獨自收拾屋子。王利發的怨氣匯集為一句話:“要有炸醬麵的話,我還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沒有!”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