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文科生
畢業於綜合大學的人,參加校慶或校友大會之類活動,都能看到一種現象:被主辦者肅為上賓走紅地氈、坐主席台的,除了官員和富商,基本上都是理工科學者,俗稱科學家的,很少有文科學者或寫作者。在大衆和學校領導者的價值觀念裏,科學家是對國家對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人物,院士是光芒四射的職銜;而文科學者和寫作者,儘管可能在百年之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但當下都是配不上紅地氈主席台、只能充當觀衆的角色。
在我看來,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無論是整個人類文明史還是三千年華夏文字記載史的舞台上,流芳百世人物群體,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是多數派,唱主角。科學家、技術發明者,反而是少數派,演配角。以華夏歷史為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關漢卿、王實甫、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蒲松齡,王羲之、吳道子、顧炎武……不勝枚舉。而理工科方面,設計並修建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發明造紙術的蔡倫、發現圓周率的祖沖之、發明活字印刷的畢昇、《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等,屈指可數。他們的成就與貢獻毋庸置疑,但是整體而言,這支隊伍無論是數量還是影響力,都不能跟前者相提並論。
流芳百世,固然跟統治者的治國思想和價值觀引導有一定關係。比如說,儒家學說主張禮樂治國,注重人文傳承,科舉制度以詩文取士,這些都可能導致重文輕理的社會觀念。
(四之一)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