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10月21日
第B11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打造澳門高校經濟圈以促經濟多元發展

打造澳門高校經濟圈以促經濟多元發展

經濟多元發展是澳門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導向。回歸廿五年來,澳門經濟結構雖在產業比例上有所優化,但博彩業一家獨大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宜借此良機為澳門產業結構優化“開方抓藥”,進一步扭轉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加快促進本地經濟多元發展。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也可為澳門高校經濟圈建設提供扎實的政策基礎。高校經濟圈指通過吸收大學豐富、高品質的人力和創新資源,從而逐步形成的科技知識經濟區域。依託豐富的大學資源,澳門打造高校經濟圈以促進經濟多元發展極具潛力,既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城市形象,亦進一步集聚人才促進科技創新。

然而,澳門打造高校經濟圈面臨重視程度不夠、客觀條件不足、建設基礎薄弱等突出制約。惟此,建議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充分利用橫琴優勢並加快粵澳合作辦學,加快打造澳門高校經濟圈。

重大意義

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學雜費產生的營收。高等教育是公益性的事業,但從市場屬性來看,其本身也是一門產業。目前澳門高校約有四點三萬在校生,假如未來擴招到一倍,學費平均收取十萬/年,則年均至少可營收八十六億,這僅是學費單項可帶來的產值。二是校園經濟業態產生的營收。以廣州大學城為例,目前總人數在二十萬左右,學生均消費三萬/年,則該商圈每年至少吸金六十億,而這個數字在消費水準更高的澳門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必要的教學科研人員、後勤保障人員也在此生活消費,同時基於稀缺的高校資源,一批具強勁經濟基礎的人員亦齊聚於此。

變賭城為大學城。一是提升澳門的城市形象。高校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澳門可通過大力構建高校經濟圈,在城市宣傳形象變“賭城”到“大學城”,不僅將極大提升其作為國際化都市的文化內涵,也可基於高校蘊含的豐富業態吸引全球資本進駐。二是扭轉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高校師生及相關群體較為穩定的消費結構和需求,使強吸附力高附加值的商業需求持續湧現,帶動現代服務業多元化發展,扭轉青年一味投身博彩從業的現狀。

促進現代科技創新。一是夯實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如若成功打造高校經濟圈,澳門將吸引龐大多元的高層次人才(含國際化師資隊伍),特區政府將更有底氣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佈局產業多元化。二是為產業優化提供動力。博彩業一家獨大的副作用是澳門就業與人才培養常年傾向單一產業,結構失衡嚴重。高校經濟圈集聚的大批高素質人才可為產業結構優化貢獻力量、建言獻策,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

現實障礙

重視程度不夠。一是特區政府未充分認識高校的經濟屬性。從“一加四”適度多元發展規劃的實踐來看,特區政府雖視高校為啟動科創和優化產業的關鍵資源,但始終堅持其“非營利法人”的定位,尚未洞見其背後巨大的吸金潛力。事實上,澳門僅有四所公立高校,學費也相對較低,其他私立高校均對外收取高額學費(如澳城大博士生學費已達九萬澳幣/年)以維持本校辦學運轉。如若治理者轉變思路,將高校也納入經濟多元發展規劃的主體範疇中,高校經濟圈建設或將自然推出。二是配套機制尚且缺位。打造高校經濟圈僅靠資源有限的澳門顯然難以完成,須以大灣區為依託。若由粵港澳三地協同共建,鑒於目前大灣區規劃和合作內容尚未涉及高校經濟圈,則將凸顯配套機制缺位的困境,衍生諸如何者主導建設、成本如何均攤、收益怎麼分配、糾紛怎樣解決等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頂層設計。

客觀條件制約。一是辦學空間不足。一方面,受限本地緊張的土地資源,澳門高校的佔地面積普遍狹小,最大僅有一點〇九平方公里,有限的容納能力極大制約了招生人數。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資料顯示,二〇二一年高校共招生四萬三千九百六十四人,校均招生不足五千。受限於面積不足,配套設施也難以滿足辦學需要,例如澳門理工僅為具有課程任務的研究生提供宿舍,澳門旅遊學院(現為澳門旅遊大學)推出的廚藝中心建設計劃因未找到合適土地而被迫擱置。二是本地生源佔比過大。澳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百分之九十五,本地生源在高校中佔據很高比例。根據《澳門高等教育指標報告》資料顯示,澳門高校的本地學生佔比,長期維持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過高的本地生源比例,擠壓了澳門高校面向內地和全球招生的空間,不利於彙聚大批的高端人才。同時,本地學生升學享受政府的直接補貼以及獎學金政策,公立高校更是減免大部分學雜費,例如澳大本地生與外地生的學費差距接比例近一比四,無助於特區開源節流。

建設基礎薄弱。一是高校知名度有限。目前僅澳大和澳科大連續多年進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三百名,其他高校均表現不佳,優勢學科相對較少。同時,具備博士學位授權的澳門高校也僅有五所,難以打造本碩博貫通的教育鏈條。二是課程吸引力不足。囿於博彩業一家獨大,澳門高校普遍開設博彩、旅遊、商科類課程且招生人數較多,其他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課程相對不受重視。例如澳理工開設的學士學位課程中僅有五個基礎理工科方向。作為對比,內地高校理工科專業在志願填報中異常火爆,歐美國家修讀理工科的人數也明顯高於文科,難以吸引大批學子來澳深造。三是就業市場發展畸形。澳門高校就讀的外地畢業生一般無法直接在本地就業,必須在留學簽證到期前獲得offer並辦理工作簽證,否則無法在境內逗留。“澳門學習、外地就業”的現狀,降低了澳門高校對外地高素質生源的吸引力。

實施策略

完善頂層設計。一是中央在與澳門、大灣區有關的規劃文件中作出部署。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此,中央可在五年規劃、執政黨報告、大灣區建設規劃等檔中對澳門經濟多元發展作出方向性的戰略部署,將“支持澳門打造高校經濟圈”明確寫入相關規劃,將其作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重要內容。同時,宜由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確定澳門高校經濟圈建設事宜,推動專案落地實施。二是納入澳門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施政報告歷來被視作了解特區政府治理重要的風向標。建議在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正文中將“高校經濟圈建設”作為經濟多元發展的專門一節,並在附錄三“各範疇施政主要工作時間表”中明確工作內容、負責部門和預期成果,確保這一措施儘快落地。

以橫琴為載體。一是在橫琴設校區可行性強。橫琴位於珠澳交界,澳門高校北上辦學成本可降至最低。從經驗來看,澳門高校在內地設校區已有先例,二〇〇九年澳大成為我國第一所在內地設立校區並獨立管轄的境外高校,目前該校正規劃繼續籌建新校區。加之“橫琴方案”提供的政策支持,宜鼓勵更多澳門高校在橫琴設立新校區,根據經濟多元發展需要和最新科創形勢推出新專業或課程,提升吸引力和知名度。二是由深合區主導建設。目前深合區初步構建了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新體制,並由澳門指派管委會的常務副主任。充分依靠深合區這一新體制,既可體現澳方在高校經濟圈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亦可爭取廣東方面在土地、經濟等的大力支持。未來,管委會執委會可在中央的概括授權下,在橫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上專門劃定高等院校辦學空間,並爭取賦予澳門高校獨立的管轄權。

推動粵澳深度合作辦學。一是出台相關規劃。可借鑒《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經驗,由教育部和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規劃》,明確高校經濟圈的發展路線、制定基本原則,為舉辦高品質、多形式的辦學機構和專案創造條件。同時,進一步放開澳門高校在粵合作辦學、開設分校(校區)的相關限制。二是建立教育協商和糾紛解決機制。前者可依託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建立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協調機構,由教育部牽頭、三地為主導並將其作為專責小組。後者可仿照粵港澳跨境商事案件解決機制,建立大灣區教育服務政策法規諮詢委員會,設立調解、和解和仲裁等機制。

馮澤華 劉向東

2024-10-21 馮澤華 劉向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69917.html 1 打造澳門高校經濟圈以促經濟多元發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