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重困倦 寒凝氣滯
濕冷天氣關節疼痛的中醫保健
秋季到來,早晚溫差逐漸增大,你的膝蓋、頸肩、腰背,甚至腳踝的舊患,會不會像氣象台預報天氣一樣,有疼痛準備發作的感覺?每當天氣又濕又冷時,你是否開始感到全身肌肉緊繃、關節僵硬疼痛?本文從中醫的角度和大家探討一下原因。
氣溫下降,濕度增加,颳風下雨時,因為關節肌肉疼痛原因到門診的病人較平常增多。研究報告有關節炎的患者,當濕度增加時產生關節的僵硬,筋骨疼痛的機率也會提高,而如果同時伴隨有寒流低溫或者颱風暴雨的情況時,關節疼痛也會更明顯,這是為什麼呢?可以從以下三個自然因素分析。
一、溫度因素:低溫會讓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而天氣冷也會讓人減少活動,血液循環不佳而感覺僵硬,造成容易筋骨僵硬疼痛的感覺。
二、濕度因素:高濕度通常伴隨低氣壓,而低氣壓有可能使發炎的肌腱韌帶更為腫脹,關節內酸脹難忍造成筋骨更痛。
三、天氣因素:陰暗濕冷的天氣,也會讓心情跟着變差而情緒憂鬱,疼痛加重。
在潮濕陰冷天氣下的關節炎性發作,中醫一般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統稱為“痺症”,有以下四種病機。
一、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脾為運化水濕的主要之臟,性喜乾燥而惡潮濕,濕邪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運化不正常,進而水濕停聚,麻木腫痛。
二、濕性重濁,外襲肌膚,清陽不升,頭昏而沉;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關節有疼痛沉重感。
三、濕邪黏膩停滯,症狀多黏滯而不爽,病多纏綿難癒,關節痛症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
四、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陰位即身體下半身或腹部腹股溝等位置),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例如腳踝膝蓋的腫痛,小腹脹滿(明明食不多但胃腩偏大),男士小便白而濁、女士白帶多、腹瀉等病證,都是濕邪下注所致。
另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亦有不少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加重濕重症狀,到了潮濕陰雨天就更甚。例如重口味飲食、不節制喝酒、嗜飲糖甜冰飲都是造成身體濕氣重,關節沉重的原因:
一、肥甘厚味:很多人習慣在外進餐,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生冷食物,這對脾胃的傷害較大,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另一方面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助濕。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
二、嗜飲啤酒:啤酒是“助濕”之品,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濕氣重的人切記要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經常喝啤酒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
三、過量吃生冷:西瓜、哈密瓜、士多啤梨這些助濕瓜果如果過量食用,會損傷脾陽,出現便溏、厭食、睏乏等症狀。
四、愛喝冷飲:不管天氣多熱,關節不好的人士都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飲。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
五、睡眠不夠:中醫角度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的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輕盈。
六、久坐不動:少運動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愈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適當運動如超慢跑步、健走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
保健祛濕古方——薑棗香菇四神湯:此方輔助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腸胃功能。薑棗四神湯是以蓮子、芡實、茯苓、山藥為基礎,配合少量的香菇、生薑和大棗增加香甜味,或加白扁豆和薏苡仁。姜棗四神湯有溫脾、健胃、補腎、利濕、提升元氣的功用,主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口差、小便渾濁等,亦能改善濕疹、青春痘,也可以輔助調理一些陰雨潮濕天氣的關節問題。
材料(建議):芡實二十克、蓮子二十克、山藥二十克、茯苓二十克、香菇八朵,生薑兩片、大棗兩枚、炒白扁豆十五克,也可以加入適量瘦肉。
做法:將芡實、蓮子、山藥、茯苓、白扁豆、香菇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三十分鐘,然後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用大火煮滾後,撈掉浮沫後改為小火煲煮一小時。
除了食療,還有四個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幫助我們保持關節健康:
一、保持身體活動:維持適度的活動,才能維持良好的末梢血液循環,減少疼痛。可以在室內做些延展性的運動,如果要出外運動的話,記得要先做好拉筋運動暖身,避免筋膜僵硬,導致運動傷害。
二、做好保暖:除了多穿保暖衣物之外,可以適當泡熱水澡,不僅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讓血液循環變好,整個身心放鬆之後,疼痛也能緩解。而睡覺時,由於體溫會降低,再加上肌肉長時間維持固定的睡姿,都容易導致睡到一半痛起來。所以,睡覺時做好保暖,睡前輕微拉筋放鬆一下,可以避免睡覺時肌肉抽筋痛醒,或是睡醒身體的筋骨僵硬。
三、避免體重上升:低溫的天氣,可能令人想多吃東西來增加熱量。但要小心體重上升,因為過重的身體,對原本就退化的關節都是更大的負擔,維持標準的體重,才能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四、室內使用除濕機:家裡適度的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濕度百分之四十至六十,不僅關節痛減少,也能減少細菌病毒滋生。
楊大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