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人書法絕句
[日]皆川淇園愿
山川異域古同心,聖教別傳有賞音。
開物當時稱異學,栽成桃李未成林。
皆川愿,日本江戶時代名儒,寬政之異學者。名愿,字伯恭,號淇園、有斐齋、筇齋、筠齋、吞海子。京都人。家本富饒,幼穎悟,四五歲初識文字,及長,與名儒往來,讀書遍經史百家。其人天資超俗,篤信好古,且為學甚博,著作終身。享保十九年出生,文化四年卒,年七十四。中曆雍正十二年生,嘉慶十二年卒,計與我乾嘉鴻儒錢大昕、翁方綱、段玉裁等年相若。其學曰開物,治《易》凡四十年,有《周易十撰釋例》、《易學開物》、《易原》等。嘗謂:“夫易者,聖人所用以開名物之具也。名物者何?道德仕義諸名之物是也。名之興也自上世,上世之民有感道德仕義之物而象之以聲氣,用以為其名,是故名物之義者,性命之所由以著而道德之所由以辨者矣。”見《淇園文集後編》卷二《送寺尾顯融歸江戶序》。以為“易有開物之道,而其道要由文字聲音乃可得入也”,故治學詳於音韻,潛思字義,由字義而及文章。病宋儒集解之背古義,排擊朱子,謂“聖人之道始於脩己,而終於安人。六經之言紛然多端,要皆不過以明夫二者也”,因釋《詩經》、《尚書》、《儀禮》、《周易》、四書等經典各成《繹解》諸書,又考《世說新語》魏晉以語言為文章,撰成《世說啓微》。論文有《問學舉要》,言學文之要大略有六,曰立本,備資,慎徵,辨宗,晰文理,審思。六者缺一不可。晰文理十五則辨唐宋名家文法甚詳。為文務追上古三代,求辭亦求氣,以為文不法古,其言卑野。亦長詩論,自物茂卿緣明人李攀龍、王世貞以求唐音,復古為一時風尚,然末流漸趨刻板,後人亟思變化,《淇園詩話》則主精神:“夫詩有體裁,有格調,有精神,而精神為三物總要。蓋精神不缺,而後格調可得高,體裁可得佳。盛唐之詩主興趣,興趣亦由此精神出。”故後人稱其詩論為新格調說,別於前者。平生以經術自任,所論為一家之言,所長實在文章,固有著作為證。弟子三千,惜未能傳其學於無窮。晚年放達,好絲竹,時攜歌妓於京都鴨川痛飲,人謂其玩世,類於晉名士謝安東山攜妓。能書畫,此皆川淇園行書杜甫《送李八秘書赴杜相公幕》尾聯:“南極一星朝北斗,五雲多處是三台。”書甚率易,以不工為工。署款“皆川愿”,鈐白文“皆川愿印”、“伯恭”。淇園方為黃口,其父授以子美詩,頗能背誦,此壯歲手筆亦書杜句,熏陶之深如見。東亞文化以儒學為標誌,始於華夏,千百年來遐邇廣播,聲教所被,淪肌浹骨。乃楊惺吾《日本雜事詩》亦稱“道學儒林尋列傳,東方君子國多賢”,稱許日本學人撰作,能紹述古賢,並開列各人著作。東洋自明治維新以漢學為陳腐,久不聞“修己以安百姓”,淇園所言古聖人之道,宜其國人今日重覘。
陳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