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貝氏的“命運”到老柴的“命運”
“命運”這東西實在難以捉摸!但德國作曲家貝多芬(Bee thoven,一七七〇至一八二七)卻把他於一八〇八年完成的《第五交響曲》(OP67)的開頭動機說是“命運便是這樣地來叩門的”。我生平看的第一本介紹貝氏的書,似乎就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傅雷所譯的《貝多芬傳》,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的事了。我至今相信,羅曼羅蘭所引述貝氏的話,原來是對興特勒(後來,有譯為申特勒或辛特勒)所說,而非對里斯所說。
於是,人們明白,貝氏之《第五交響曲》本來沒有甚麼標題,之所以被後人俗稱“命運”,根據就是貝氏對興特勒之言。如果我認定貝氏的《第五(命運)交響曲》為全球樂壇演奏次數最多的交響曲,也許反對者寡。時到今日,即使自判為欣賞音樂尚未入門的人,一聽說貝氏《第五交響曲》,就會想到是《命運交響曲》;一聽說貝氏的《命運交響曲》,會想到是《第五交響曲》。
“命運”這東西實在難以捉摸!今屆國際音樂節十月二十六日晚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的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中,曲目就有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 chaikovsky,一八四〇至一八九三)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OP64)。
試問,老柴的《第五交響曲》與貝氏的《第五交響曲》有何關係?老柴的雖沒有以“命運”命名,但它以行板演奏的引子,就被稱為敘述“命運”的主題,其主題不像貝氏《第五交響曲》那樣以最強音表達所謂堅強的意志,而像送葬隊伍在行進着。人們可以從旋律中感覺到腳步是均勻、沉重又陰暗的。我覺得,倘若不大熟悉老柴《第五交響曲》的音樂愛好者,應記住前兩小節以“P”的力度、第三、四小節以“f”的力度,接着以帶重音記號來演奏的共八小節的引子。它能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的動機那樣,慢慢帶你進入柴可夫斯基的動人意境。
索倫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