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8月12日
第A13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沒有信任 談何引導青春期孩子?

沒有信任 談何引導青春期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 阿德勒的著作《兒童人格教育》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或會在心理上停止生長,這對其人生將會產生極其

深遠的影響。我國心理學家李玫瑾也曾說過:“成

年人的心理問題,都源於早年的撫養。”由

此可見,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引導是非常

重要的。

如果你問家長,哪一段時期的孩子最難教育?估計大多會說青春期的孩子。的確,青春期的孩子總給人一種懶洋洋的感覺,無論在學習還是做事情方面都很缺乏積極性,而當他們情緒爆發時,又特別難收拾。當中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青春期孩子很“難搞”?

事實上,青春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識發展飛躍的時期,這個時候的青少年特別需要被尊重,他們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內心世界的想法十分豐富,他們會不斷自我反思,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孩子(十二至十五歲),他們正處於青春期初期,身心發展迅速,學業及人際變得複雜,面對這些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情緒容易不穩定,行為容易衝動。當有不如意的事發生時,情緒有時降至谷底,有時又會迅速上揚,表現得非常激烈且強烈。同時,他們面對家長或成人的主觀建議或提議時,亦容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反抗心理,這些都屬於青春期孩子的共性。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當見到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反抗心理時,可以藉此機會正確引導,以減少親子衝突。首先家長要認知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是起伏不定的,而孩子在被一些情緒困擾的時候,很大機率會說一些不恰當的詞或句子,或會做出一些具有破壞力的行為,如拍桌子、扔東西等。家長要明白,這個時候盡量不要與孩子較勁、爭辯或吵架。家長要先調整自己的心態,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嘴巴,避免在孩子情緒高漲時說一些具挑釁性的說話,同時要注意內容,論述要避免涉及孩子的人格,真的要講,就要以事論事,進行有效干預。

重視感受 建立信任感

那麼,怎麼才算有效干預呢?筆者舉個例子,孩子在學校抄作業被老師發現,老師要留記錄處分孩子,並且通知了家長。家長知道事情涉及道德品格時,回家後需要介入作引導,但不同的回應有不同的效果。第一位家長回應:“讀書成績已經不好了,現在還學人說謊,真是沒一樣學得好,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第二位家長回應:“我整天跟你說,成績差沒關係,最重要是做人要頂天立地,這次錯了,以後不可以再錯,再犯同樣的錯我要嚴懲。”第三位家長回應:“你不知道作業怎麼做,可以向爸爸媽媽提出,如果我們不會,還可以找補習老師幫你,你抄完作業交上去,但是自己都不會,抄來有甚麼意義?”第四位家長回應:“知道錯沒?知道就不可以再犯。”

以上四項對答有一個共通點:家長都不想孩子再犯相同的錯誤,都關注事件的結果,或日後孩子會否重犯不誠實的行為,但孩子的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四個回應都沒有深入了解到孩子為甚麼抄作業,或者家長已知道孩子不會做才抄,但沒有深入了解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小王子》中說道:“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但很少人記得這點。”很多家長就是經常忘記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事情。對於孩子抄作業這件事,我們完全可以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孩子知道要交作業,但掌握的內容不夠充分,又或者回到學校才想起要交作業,所以冒險抄完提交,過程中正好被老師發現及處分。家長不能夠百分百肯定孩子是懶惰、忘記或內容未掌握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在意交作業這件事,如果完全不在意,孩子可以直接不交,連抄也省略了。如果家長改變一下思考方式,會更容易疏理自己的情緒,對這件事情的干預模式也會更加理性。

心理預演 有效干預

既然孩子抄作業是因為他在意這件事,那麼家長就可以從這一點介入,打開對話。在處理這件事情之前,先進行一次心理預演,在腦內模擬一下教育孩子的場面,接到孩子消息的時候先別急着發火,而是心態平靜地帶孩子回家。

回到家裡再和善地問他:“這次在學校抄作業被老師發現了,能不能跟我說說是怎麼一回事?”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回答:“我回到學校才知道我做錯題目了,我想快點把正確題目做好上交。”家長這時候就應該從孩子當時的心情出發,再來回應:“原來你做錯題目了,又想趕緊做好正確題目提交,你當時的感受是不是又害怕又心急?”孩子聽到家長這麼講,明白家長理解他的心情,就會願意分享感受:“我怕欠作業,所以就私自拿了同學的作業來抄。”當情感連結上,家長就可以展開正面干預了:“謝謝你相信爸爸媽媽是想幫你的,所以才願意和爸爸媽媽坦白講出整件事,你想一想,怎麼避免同類事情再次發生?”孩子自己說不定已經想到補救措施了,經過你一問,他自然而然地就會答出來:“我做作業的時候多核對一次手冊的記錄,看清楚,不要再做錯題。”家長只需順着孩子的思路支持鼓勵,同時將話題引到本次事件的重點:“這個方法挺好的,可以從現在開始,你做作業時核對多一次手冊的記錄。假如手冊上沒有記錄數學作業,回到學校才發現數學作業沒完成,你打算如何處理?”這時候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欠妥,會反思並糾正錯誤:“我跟老師說我沒做。”家長可以再問:“你打算鼓起勇氣和老師說你沒做完作業,如果老師要記錄及處分你呢?你會怎樣?”孩子便會回:“我會給老師手冊讓她登記。”這時候孩子已經基本明白自己的錯誤,也知道下次遇到同樣問題該怎麼做了,家長只需適當地再調撥一下:“你會給老師手冊,在交手冊的時候,你打算和老師講什麼?”有禮貌的孩子聽到你這麼說,基本就明白了,會知道應該跟老師說:“對不起。”然後再補充:“很好,你跟老師講完對不起,還可以跟老師說你打算甚麼時候交作業。”

這只是一個例子,家長可以按照這種對話框架刻意設計對白,嘗試尋找合適自己孩子的對話模式,過程中自然會碰釘,之後再慢慢作調整、改進和嘗試。在整個對話過程中,本質是有效傾聽和啓發式提問,家長沒有給予任何意見或建議,只是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家長在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或責罵孩子,孩子就會放棄講述自己的想法,常會用兩種模式回應家長,第一種是一言不發、逃離現場(進入自己房間);第二種是選擇駁斥、對抗、發脾氣等。

轉換心情 讓彼此緩一緩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這只是理想狀態,大部分青春期孩子在你問第一個問題時就會回答:“用不着你管!”“是啊,我錯了,行了沒啊!”“你煩不煩啊?”這些充滿負能量的回覆,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聽到這些話時,第一時間肯定會生氣,這是正常的,所以此時此刻顯然不是教育或引導的時機。我會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說話,然後做一些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情,例如進廚房收拾一下冰箱,去陽台收一下衣服,聽兩、三首自己喜歡的歌等。等到情緒平復後,再理性地告訴自己,青春期孩子需要空間和自由,他比我更需要別人的尊重,剛剛的說話已經示意我,他想獨處一會,我就讓他獨處一會吧!等到下一次教育契機出現的時候,我才明確地告訴他:“孩子,我是你媽媽/爸爸,你可以發表你的感受和意見,但請你好好跟我說話。”明確地表達出家長要孩子態度尊重的想法,因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培育孩子的敬畏之心。

如果家長當下真的氣壞了,可以暫時離開家裡,如跑一跑步、逛一逛超巿等,但一定要先確保家裡有大人,孩子的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

澳門兒童及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長

黃雪蓮

2024-08-12 黃雪蓮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55939.html 1 沒有信任 談何引導青春期孩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