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寶寶的中醫保健法則
根據中醫理論,小兒在生理方面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物質和功能均未發育完善,故又稱之為“稚陰稚陽之體”。這一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體質嫩弱,抵禦外邪能力不足,不僅容易被外感、內傷諸種病因傷害而致病,而且一旦發病之後,病情變化多而又迅速。
學懂分辨小兒體質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只要調理好孩子的體質,吃好、睡好、大小便正常,孩子就少生病,即使生病,症狀也輕。小兒體質可根據常見表現分為:肺虛、脾虛、或腎虛體質。肺虛體質的常見表現有: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感外邪、氣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脈弱等。脾虛體質的常見表現有: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懶語、舌苔淡白、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腎虛體質的常見表現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學習效率降低等。
小兒常見疾病及治療
小兒容易發病,而且小兒在肺、脾、腎三臟常常表現不足,故易於發生肺、脾、腎三系疾病。小兒常見的肺系疾病有:反覆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鼻敏感等。脾系疾病有:消化不良、厭食、疳症、便秘、腹痛、泄瀉、口瘡等。腎系疾病有:遺尿、尿路感染、小兒腎病綜合症、五遲五軟等。心肝系疾病有:夜啼、汗症、小兒多動症、小兒抽動症等。時行傳染性疾病有: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中醫兒科可通過辨證施治、針對不同體質的兒童進行調理、提高免疫力來防治各種各樣的兒科疾病。且中醫治療方法多種多樣,除了大家熟知的中藥湯劑外,還有中藥顆粒沖劑、針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貼、食療等。中醫會根據不同的疾病特性及治療經驗選取最合適的治療手段。
脾胃為後天之本
在養護小兒方面,要特別注意脾胃功能的保護,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但是小兒“腸胃脆弱”、“脾常不足”,飲食又不能自節,餵養稍有不當,就會損傷脾胃,妨礙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影響生長發育。因此,幼兒的餵養應着眼於保護脾胃。其飲食應以易於消化吸收為原則,輔食的添加應該由流質到半流質再到固體,由少到多、由細到粗。增加輔食的數量、種類和速度,要視小兒消化吸收的情況而定,宜隨時觀察孩子的大便以取得了解。食物的烹調宜細碎軟爛、色香味美,通常採用煮、煨、燒、蒸等方法,不宜油炸。要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幼幼集成 初生護持》強調:“忍三分饑、吃七分飽、頻揉肚”。隨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生冷食品的普及,現代兒童要防止營養過剩、過食生冷、零食過多過雜。衣着方面要順應天氣四時之寒溫變化增減衣衫,令小兒冷熱適度,以小兒的手足暖而不出汗,體溫保持在攝氏三十六點五度至三十七點三度之間為宜。保暖要點是頭宜涼,背、足宜暖。小兒衣被忌厚熱,平時穿衣不宜過多。在情志養護方面由於小兒精神怯弱,易受驚嚇,大驚卒恐可致疾病。此外,小兒求知慾強,勇於探索,但是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外界危險事物沒有識別能力,容易發生意外事故。成人必須謹慎看護,事事留意,正面引導,切勿以粗暴態度或恐嚇手段對待。
科大醫院中醫部 陳健成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