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專業選擇的一點思考
由於曾經在大學擔任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職,所以每年七月的時候,我都會被直接或間接地要求對親朋戚友的孩子,大學應該選擇怎樣的專業給出意見。而在內地,高考後的志願填報更是做成了一門生意。一般來說,大學專業可分為十二個門類,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而每個門類又各自有不同的細分專業,出現選擇困難是較常見的事,且這種困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幾乎
不可避免,因此,我想對大學的專業
選擇,談一點個人的思考。
就業優先
就業優先應該是時下大學專業的選擇中,最被看重的因素,也因此有很多家長和學生願意付出不菲的費用,去購買“高考志願填報師/規劃師”的服務。平心而論,高考規劃師前期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來收集數據和資料,包括錄取院校的科目選擇,有沒有新增設的專業等,相對於家長而言,他們確實掌握更多的信息,也了解有哪些可能被忽視但就業前景良好的專業,同時也會對學生作出整體性的評估。
由於高考志願填報師的服務並不是每個家長都可以承受的,而且有時高考志願填報師過於重視未來的就業,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等等,所以是否使用高考志願填報師的服務也是見仁見智。
以現時的就業環境來說,專業選擇遵從就業優先原則無可厚非,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專業關乎未來的職業,需要同時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等。
興趣匹配
美國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 · 霍蘭德(John Holland)提出過性格——工作匹配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個人性格各異,性格類型、興趣與職業都有密切關係,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從事感興趣的職業,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且職業興趣與性格特質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根據他的理論,有六種性格特質分別與六類職業相互配合,分別為實用型、研究型、社交型、藝術型、企業型、事務型。網上有許多工具和量表對這幾種性格特質作出測試和分析,而且,隨着對性格特質的分析越來越完善和細化,這些測試結果的準確度也在大為提高,不妨在專業選擇前,做一些類似的測試,對匹配的職業有個初步的認識,再結合專業選擇後的就業方向,這樣一來,應可提升一定的選擇精度。
能力導向
選擇專業前,除了考慮未來的就業和自身的興趣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但幾乎經常被忽視的就是,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評估。
大部分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在高中階段會將教學課程分為文科和理科,讓學生選擇後進行分別教育。雖然這一分科方式確實存在一些弊端,並不斷有呼聲要求改革或直接取消文理分科,但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確實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善於背誦理解,有些學生長於演繹分析,而不同的專業對於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出現錯配,必然出現“強扭的瓜不甜”。
因此,有必要對於自己可能選擇的專業,在課程設置和安排上的詳細信息進行了解。若是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以駕馭專業設置的主要課程,最好還是另選其他專業。
長遠規劃
現在很多學生在入讀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未來進一步深造的目標,這固然是相當好的,如果能結合一些具體的長遠規劃,這個目標可能更容易實現。
長遠規劃可以包括以下的內容:如果入學之後發現就讀的專業正是自己感興趣且有能力學好的,可以開始收集這一專業是哪些海內外高校的重點學科,哪個高校的教授在這一專業上的研究較為突出等等,這些可以為日後在本專業進一步深造提供有用的參考。
如果入學後發現就讀的專業並非自己感興趣且難以駕馭的,也不用慌亂,先考慮在第一輪專業選擇中被放棄的“第二志願”,然後可以向就讀的大學了解是否可以申請轉換專業,如果不能,也可以在本科階段修讀第二專業,或者旁聽大學其他專業的相關課程,爭取在申請研究生時成功轉換專業。
緊跟趨勢
我們常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我們當下,正處於人工智能的大潮下,它會將我們帶向何方,我們暫時無法知曉,但我們可以參考不斷更新的研究機構的報告,作出自己的判斷,努力不被大潮拋下。
根據現時發表的一些研究報告,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服務部門的工作不太可能被自動化,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人際互動和同理心。而數據分析、軟件開發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的工作崗位,有望在未來幾年增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如果沒能選擇這些專業,那至少要了解人工智能對自己現時所選擇的專業未來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更好地讓人工智能為自己所用。
總之,大學培養的應該是主動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與專業的選擇其實關係不大,一專多能、文理兼修,才是最有利於自己成長的。去年馬斯克訪華時,被問及大學應該學什麼專業,雖然他說過大學生最好選擇物理專業,但不能偏科,還要學點歷史之類的話。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弟弟聲稱在馬斯克成長的過程中,一年總共要讀七百三十本書!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