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水患必須標本兼治
風雨季節已來臨,天氣不穩定,不時雷暴驟雨,雨勢有時頗大。早前連場暴雨導致舊城區多處低窪地方出現水浸,有些地段因掘路工程形成路面坑洞,不少雜物與泥沙被沖出馬路,內港一帶甚至有行車指示牌因翻倒地面而被碾壓,垃圾桶旁更是污穢物品四散一片狼藉,不僅對行車安全及居民出行構成障礙,還影響社區公共衛生。故此,坊間要求當局採取措施,在全局總攬工作上,切實做好下水道渠網的整治工作,加快雨水泵站的建設。
提升渠網排洪能力
在局部具體操作上,每逢暴雨到來前後應對工程區域加強管理與巡查,督促掘路或地盤施工單位及時清理工地周邊積水與土木環境,杜絕沙石流入下水道,造成渠道淤積令排污不暢而水浸,以確保車輛行駛和大眾出行的安全。
澳門舊城區的低窪地區在天文潮或大暴雨期間出現水浸,尤其是在驟雨及風暴到來之時較為常見,往往給居民生活和商戶經營帶來不利的影響,年復一年已經變成城市管理的一大頑疾。眾所周知,內港以南的舊城區基本上是沿岸灘塗填海區,受制於當年的城市規劃與市政管理水平,排水渠網的佈局與鋪設原本就已經落後不完善,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本澳人口增加,至今已嚴重老化且容量不足,整體的排澇能力大打折扣。再加上食肆、地盤、車行的非法排污,更加大了水浸的嚴重性,難怪半島的內港油站、河邊新街、客運碼頭、下環街、司打口、新橋區、蓮峰廟及氹仔黑橋區等會成為水浸重災區。在暴雨天時,北區有些街道排水渠蓋甚至常被反湧的地下渠水沖翻。
政府早在二○一一年就成立了“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旨在展開各領域職能範疇的調查研究,然後依靠科學的數據作參考,制訂系統的整治水患的辦法措施,以從根本上改善內港區域的水浸情況。惟十三年已經過去,調研數據出來沒有?調研數據用在哪些治水方案上?又或者此小組早已夭折無疾而終?人們不得而知。不管怎樣,在目前的情況下,當局應加快內港南、北雨水泵站和箱涵工程的建設和優化工作,以提升整體渠網的排洪能力。同時要加大力度,加密頻率檢查及清理下水道,確保排水暢通。
非法排污十分嚴重
澳門下水道總長度有486公里,日常防水防澇全靠4萬多個渠井及71個市政泵站承擔任務。市政署即使傾盡全力每年亦只能清理10萬米下水道和2.86萬個雨水井,明顯力不從心。即便如此,清理出來的油脂垃圾和水坭硬塊仍有2,800噸,可見非法排污的嚴重程度。建議政府在人力和財力上對市政署給予支持,市政署與外判公司要保持緊密溝通,依規依約檢視工作成效,特別在工程區域加強監察,確保排污清理到位。在推行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宜設立道路工程和基建工程及非法排污監察平台,透過公開透明信息讓居民大眾了解情況,參與監管。當局也可以從中收集社情民意及時整改,對違法事件的單位和個人予以嚴厲懲罰。
由市政、工務及交通等部門組成的道路工程小組,應對今年的60宗道路工程和澳門慶回歸25周年的基建工程計劃,按必要性、合理性和緊急性的原則展開協調或合併,嚴控工期非合理原因而拖延。近年來,本澳陸續使用高黏性、高彈性、滲水力強的瀝青鋪設路面。大大減少了雨天中出現凹陷坑洞的情況,效果較好冀大力推行。
做好準備應對風雨
現時本澳已進入風雨季節,為避免暴雨水浸帶來的損失,保證居民人身及財產安全,無論中小商戶還是坊間百姓,都要密切留意氣象局的天氣預報。當惡劣天氣出現時,要檢查防洪門閘和配件是否齊全,自己是否熟悉安裝,查看水泵或防浸升降設備能否正常運作並盡早安裝。個人切勿停留在建築物較低位置,如地下停車場等,更要遠離海邊堤壩等危險地帶,更不可刻意去觀海賞雨、釣魚滑浪等。有備無患,小心才駛得萬年船。
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