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很熱
天氣炎熱,到了大暑節氣,自然更熱。
從小暑到大暑,再跨越立秋、處暑,合共四十天的時間,是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大暑節氣,還真只是“熱”的開端而已,熱氣酷烈,越發蒸騰。
咱們還能享用現代科技來降溫,難為古人在那時的生活條件裡,夏天最熱之時,就像處身火爐之中,有詩為證。唐代詩人權德輿,有一年夏天得了病,也不知是否中暑了,寫了《病中苦熱》一詩:“三伏鼓洪爐,支離一病夫。倦眠身似火,渴飲汗如珠。悸乏心難定,沉煩氣欲無。何時灑微雨,因與好風俱。”把三伏天時形容為“洪爐”,自己的病體“身似火”、“汗如珠”、“心難定”、“氣欲無”,但也無計可施,只望上天能灑點雨水,帶得好風吹一吹,暫緩苦熱。
大暑節氣酷熱難抵,才高八斗的曹植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寫了一篇《大暑賦》,當中述說百姓如何應對這種天氣:“黎庶徙倚,棋布葉分,機女絕綜,農夫釋耘。背暑者不群而齊跡,向陰者不會而成群。”天時暑熱,百姓分散走動,找地方避暑去,織婦、農夫暫且放下手裡的工作,毋須約定,不用召集,哪裡遮陰涼快往哪裡去。
但這世界嘛,總不公平,他老爸曹操,卻可以施施然“涼冷氣”。他續寫道:“大人(指曹操)遷居幽宅,綏神育靈,雲屋重構,閑居肅清,寒泉湧流,玄木奮榮,積素冰於幽館,氣飛結而為霜。奏《白雪》於琴瑟,朔風感而增涼。”
曹操的消暑妙法是堆冰增涼。其實早在周朝已有“採冰”之舉,王室在前一年冬季鑿取河上冰塊,貯存於地窖,次年夏天取出,並賞賜予王公大臣使用,此法沿用至清代,確是環保的消暑妙法!
彭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