鐡板雜扒
又到暑假旅遊旺季,日圓持續低位,更加助瀾日本旅遊業,港日兌換由高位十至今穿了五算,足有五折滙率。在日圓疲軟之際,近月澳門市面的日本和牛價格,亦同時應聲下跌,A4和牛現貨價已跌崩五百元一公斤。在市場主導的經濟下,歐美和中低檔食材,受地區政局不穩引致貨運成本急升,來貨有明顯漲幅。
疫後全球經濟下滑,居民和遊客大多成經濟收益瘦身,消費力明顯不如前,消費模式起着急劇改變,本土民生北上消費成風,各地年輕旅客窮遊打卡已是大勢所趨,各行各業用上網紅宣傳推廣亦已非續命仙丹。反觀近期澳門真正地道傳統民生飲食題材,重新演繹舊日情懷味道,卻能異軍突起,不脛而走,引發一浪熱潮。
今日重溫上世紀六十年代,十月初五街飛鷹“鐵板巨形雜扒”。當年飛鷹引入澳門第一塊美國大牛鐵板,據說每塊買入價要廿多元,在當時絕對算得是在餐具上的重大投資。當時一份雜扒有牛扒、豬扒、雞翼(並未有雞扒)、牛肝、火腿、香腸、煎蛋、薯條、薯菜、煎番茄,餐廳門口用黑板寫着“鐵板巨型雜扒”作招徠,一時在澳門打響名堂。尤其當年漁民子弟更是趨之若鶩“埋街鋸扒”,每當大時大節漁船回澳灣水,飛鷹就更加是一座難求。時移世易,今天澳門人“鋸扒”已經升呢,大家都在追求着日本、澳洲、美國、加拿大、荷蘭、蘇格蘭、阿根廷、巴西,都以進口肉類為主,六大博企設有高級扒房。
今日澳門餐廳執一間少一間,三可、龍門、澳門、金門、安樂、金池、金爵、佳佳、翠屋等都成為消失的味道。雖有借名還魂的舊名新菜,實際上大都只是茶餐廳風味,“大牛鐵板巨型雜扒”的時代已逝去,但有機會懷緬一下舊味亦一樂也。
(澳門民生餐飲 · 三)
雄 哥
曾任澳門多間五星酒店廚師
現經營餐廳連鎖店及管理會所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