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人生
周三去醫院拿藥,在臨近醫院百米左右的人行道上,見一老太太跪地作揖。她身旁,除了一隻接收現金的小盆外,還有一塊硬紙板,附有收款二維碼。上邊寫着:老伴因重病住院,花光了積蓄,無力負擔醫藥費,懇求路過的好心人發善心幫幫忙。
有一路過的女孩蹲下身,讓她拿出手機來,直接把錢打給她。她千恩萬謝地說,二維碼是女兒留的,我沒有手機。待女孩離開後,老太太隨口嘟囔了一句,沒手機還真不成。
老太太這句話,無意間戳中了當今社會的一大痛點。事實上,手機正在佔據並綑綁着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你要生存、發展和娛樂,離開手機還真不行。不論在外還是在家,除非身邊有事、手裏有活需即時打理,手機都是不離左右的。不要說工作間隙、居家休閑、餐廳進食、乘坐交通工具,到處可見低頭族,就連坐在路邊、牆角小憩的人,也在低頭刷手機。套用《紅樓夢》一句偈語說,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手機忘不了。
手機就像一隻怪獸,出籠後就開始撒野,除了升級換代外,已不再受豢養怪獸的人所管控。手機好比一台多巴胺觸發器,讓我們既能獲得即時滿足,又能緩解心理壓力。真箇是:我和我的手機,一刻也不能分離;寧肯忍一頓之飢,也不能忍一時無機;只要稍有空閑,就會捧起在手心裏;哪怕無人陪伴,有手機為友足矣。
如此說來,手機已經成為每個成年人須臾不可離開的幫手。親友交流也好,業務洽談也好,網購下單也好,瀏覽資訊也好,追劇聽書也好,手遊闖關也好,出行導航也好,一機在手,萬事無憂。
其實,讓你難捨難分的主要是微信。每個手機持有人,大部分信息來源和樂趣都是通過微信獲得的。獲取的渠道,無非三個方面:朋友圈、公衆號和視頻號。不論你屬於哪一個階層,也不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擁有朋友圈,都會關注數個公衆號和視頻號。於是乎,天下微信是一家,我轉你來你轉他;只要手機玩得轉,不會閑得沒事幹。有人看短視頻上癮,刷個不停,左三番,右三番,一番一番又一番,比起當年玩“連連看”遊戲還要投入、癡迷和沉浸,虛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智能手機在成為我們得力幫手的同時,也成為一些傳統行業的“殺手”。流量效應和網絡經濟愈發達,實體經濟就愈益凋敝。與此相關,手提人生導致閱讀原著的人少了,讓本真樸拙的生活方式及樂趣漸行漸遠。從科技文明進步的角度看也屬正常,令人擔憂的是,碎片化文化快餐的流行,帶來了精神食糧有機成分的缺失,影響人們對文化營養的完整攝取,甚至弱化了人類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