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
不說不知道,原來《論語》是次於《聖經》的世界第二大暢銷出版物。提到論語,我們可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國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提到論語,我們可能會想到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提到論語,我們可能會回憶起昔日在校園裡讀過的篇章語句……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匯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即使過去這麼多年,當中蘊藏着的修身修德、為人處世之道仍傳頌至今,歷久常新,盛久不衰。這本新出版的《圖解論語大全》一書,作者把論語中的各語句歸納總結,分為不同的章節,分別是學習篇、修身篇、孝悌篇、治世篇、處世篇、禮樂篇、睦鄰篇和論賢篇等八章,並在最後的附錄中整理出論語中的二十個人生智慧。如此編排,可讓讀者在閱讀時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開始細讀,亦能讓我們在這些大智慧錦囊中迅速定位孔子言談進行速讀,這樣的設計十分有心思。
書中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講授論語的道理,並透過譯文細化解說,配搭點評故事旁徵博引,加深我們對內容的理解。書中點評故事的部分很令人喜出望外,它不只是記錄孔子和弟子的事跡,還列舉了許多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例如在介紹“里仁為美”時(書譯為“與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好”),作者就舉了孟母三遷的例子;當提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時,點評就舉出了唐代韓愈說過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學問中最高的‘知’是‘無知’”等例子;甚至在提到道德與智慧時,作者舉出西方著名詩人但丁說過的金句:“道德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也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作者把孔子的言談與古今中外歷史人物的趣聞軼事連結起來,讓我們看到這些“子曰”背後與生活聯繫的地方,看到這些不同時空的人事與道理在生活中融會貫通的異曲同工之妙。
少時讀論語,筆者的焦點主要是落在死記硬背上,想着如何應付考試,如何把書默好,卻鮮有真正地把這些道理和我們的生活連結,以致於學了就忘、考完就丟,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論語。事實上,學習論語不光是我國文化和文學的傳承,還能連結我們生活,啟發我們思考。書中有這樣一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年少時求學只顧背起來,背誦譯文,然後默書、測驗、考高分,但當人生走到過數十載,如今回頭再看看這些聖賢留下來的醒世良言,觀照自己的人生時,會發現聖賢講的盡是道理,好像在總結過去,亦是在預言未來——我們都是年少時候立志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懂得天命和自然規律,六十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又不超出法規。當我們仔細體會,觀照自己的人生,讀論語便有不一樣的感悟。
人們常說:“學到的是知識,悟到的智慧。”筆者認為,讀論語,重要的可能不是其文字和譯文,而是它在言談中帶給我們大腦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引領我們反思人生的力量。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想,我們讀論語,當然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同時亦能成為自己的導師,引領自己前行的方向。有時順境,有時逆境,無論高峰低谷,人生都能泰然自若,中庸以對,尋得內心一份平靜與自在。願大家都能從論語不同的篇章中觀照自己,看清人生。
影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