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愛 不結黨 慎言
小時候,家父馬萬祺告訴我“慎言”是從保護我的角度出發,正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尤其小孩子,不知輕重,不分場面,衝口而出就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小孩子無心,“童言無忌”,但聽者可能有意。再者大人談話,小孩子插嘴會視為不禮貌。基於這些原因,我從小便習慣少講話多觀察。
長大後,認為與其用口解釋,不如直接把事情落實,用行動證明一切。有時覺得講話很累,有些派別認為說話是最傷元氣的行為,而且促使短命,他們相信“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對我而言,開口說話除了要用氣之外,還會使自己分心,說話時觀察力會下降,看不清周邊的變化;情緒會受影響,遇到不同意見時更會變得主觀和堅持己見,因此容易走偏神、不冷靜、欠思考。
家父教我說話時要清楚自己是用什麼身份、站在哪個位置,同時要考慮當時的環境和自己的立場。同一句說話在不同情況下,引起的後果都不一樣,家父更引用《論語 · 子路》“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的典故,讓我更清楚為什麼要如此。跟在家父身邊幾十年,親身見證慎言的重要。加上我是會計師,會計師守則明文規定不能透露客戶的資料,所以平時說話都非常謹慎。
跟隨南老師後,對“慎言”又有更深的體會。南老師在《老子他說》云:“是非、善惡、禍福、主觀與客觀,都不能肯定有一絕對性的標準。人世間的是非紛爭,是愈動而愈有各種不同方向的發展,‘纔有是非,紛然失心’,只有心中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虛實,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邊,了了常明,洞然燭照。這便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關鍵。不是完全不開口說話,只是說所當說的,說過便休。當用之時,助人成事,不得其時,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
(二之二)
馬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