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抽水的風度
“抽水”一詞的應用場景很廣泛,今天特別想聊聊“語言上佔便宜”的例子。在廣東話辯論比賽中,選手們有“抽水”的習慣,算是攻擊對方觀點時的一種詞鋒,藉此凸顯自身優勢,在說服評判和觀眾的過程中灑上一點額外的感染力。因為太常見,所以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這種“抽水”一般是不會引起對手反感的。
那天我看了五場比賽,其中有位同學,打得不俗卻功架稚嫩,大概是半個新手。他要求對方提出某個數據,對方給不了,他便自信地將準備好的資料卡拿到手上,正要開口反駁,突然嘴型剎了車,急急地補一句抽水:“友方同學連這個數據都不知道就來打這場比賽,不要緊,讓我告訴你。”時下很普遍的賽場口頭禪,本應早已聽得無感,當天突然覺得刺耳。
遙想當年我還在打辯論時,我和友方也會互相抽水,但我們抽水的內容更接近於“友方同學的擔憂和短視,我們是明白的。然而,看待社會發展需要更遙遠的目光,而我方提出的……正體現了這個核心。”用諒解的語氣暗示對方不夠遠見、不夠宏觀,算不上高明的招數,但至少裝出一副落落大方的風度,彼此在賽後也能“友誼第一”。
時移世易,新生代不流行這種“假客套”式抽水,話語間喜歡把槍頭舉得要多高有多高,結果反而有點尖酸刻薄的感覺。
賽場之下,便是人生。當初畢業求職,我曾遇過不少主管認為辯論員叛逆愛頂嘴,花了不少時間才憑行動證明,辯論員是冷靜理性、善用語言技巧的。彼時還抱怨,不知何時才能洗脫大眾對辯論員的刻板印象。新生代的言辭鋒利,比我過去伶俐得多,在他們踏進職場之際,或許社會早就包容得不把風度當一回事。屆時感慨的,又該是別的了。
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