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7月01日
第A13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學校課程與教育變革》序言

《澳門學校課程與教育變革—— 十九世紀以來文化傳承的視角》

《澳門學校課程與教育變革》序言

郭曉明、王敏二位教授的新著《澳門學校課程與教育變革——十九世紀以來文化傳承的視角》即將付梓,我在閱讀打印稿的時候,確乎感受到了它的份量。作者打開澳門教育的“譜牒”,以“課程變革”為切入點,從早期“三軌並行”的課程傳統,到“二十世紀課程與文化的變遷”,直至新時期的課程建設,對其歷史真實和文化蘊含做出審慎梳理,並進行尋根究底的考問,這使此項研究課題具有澳門教育課程史的意義和巨大的言說空間。

由此生發開去,作者在認真審視衆多理論思考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從容不迫地展現了自己觀察、考究的格局和視野,並以清醒的理論和敏銳深入的辨析,將課程研究的方法從單一式的孤立研究轉為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探索,使本書較諸同類著述更突出教育育人的傳承性,使學校課程的演進與文化傳承相協調,成為一個不斷發展和提高的歷史過程。

作者對“課程史”的考論,其着力點乃在課程的變革過程,及其與歷史語境的複雜而曲折的交集。正如本書“前言”所說,“力圖利用新的文獻釐清十六世紀以來澳門中小學課程變革與文化傳承的雙向互動關係”。這番話道出了作者追求的一個學術境界。如此,作者遠離了那種過度地從理論到理論的推演,更拒絕了以一己之見遮蔽歷史真實的做法,其研究始終保持認真、嚴謹的求索精神,盡最大可能尋求歷史資源和前人學術成果的支撑。為此,作者不僅細讀了大量文獻,其中包括對一些冷僻的、較少為人注意的著述的發掘,考察了許多課程設置方案,包括對一些不乏爭議個案的追溯;而且以一種包容和尊重的方式研究“範式”的轉變,在時間或空間上都更具系統性和深刻性。

讀此書時,有一種歷史感會隨着披閱而漸趨厚重。書中用許多篇幅,追踪、辨析一個多世紀以來澳門中小學課程的各種實踐模式,梳理、歸納其消長起伏變化,但不是全景式地掃描澳門課程史的詳細“地貌”,而是集中展現與課程相關的重要“景觀”,着力考察學校課程建設中那些曾經代表某些傾向或趨勢,形成較大影響的史實,諸如十九世紀中晚期澳門“三軌並行”課程傳統的形成、二十世紀澳門回歸前學校課程經歷的歷史巨變,以及回歸後學校課程從制度到內容的新發展等,都是書中作為教育史或文化史來深入探討的議題,具有獨特的澳門歷史文化內涵。這裡,作者既注意到學校課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又注重進行比較、鑑識,做出權衡、評騭,力求在所引史料之間和史實之間,形成學術立場、觀點的碰撞,産生一種對話和互動的張力,這就讓“數據”的作用超越了“參考”的意義,而呈現出澳門學校課程演進的具體面貌和趨勢。

作者從容論詰,以一種開放的視野觀照歷史,其指歸不是介紹澳門課程發展概況,而是比較長短,發現特色,提出問題,明確方向,呼喚建構現代新型課程,傳承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由此體現的“問題意識”充盈於字裡行間。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共九章,每個章節以一個相對獨立的重要問題為中心展開論述,牽涉寬廣,挖掘深入,諸如課程傳統、教育制度、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學生核心素養、中文教育、歷史課程及教科書制度等,這些澳門學校課程經常涉及的、對於教育教學具有共通性和關鍵性意義的,都被作者拎出來歸結為蘊含學理色彩和學術價值的問題,加以重新審視和闡釋。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透視”,不但是多角度的,而且是多層級的,它突破了過去同類研究的單純歷史線索和邏輯結構的束縛,以課程創新的靈感之光照亮整體思路和寫作框架,將其探究式論證一步步引向縱深。

課程問題是一個老話題,許多人研究過,也有不少學術成果。作者以此為基礎,做了一番“研究之研究”,將課程作為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途徑和內涵來辨析、論證,由課程“工具論”躍升至高階的“本體論”,使研究有了新意和深度。

令人矚目的是,作者通過對百年歷史滄桑的闡發、考辨和驗證,將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傳承與澳門中小學課程建設實踐結合起來,以廣泛的事實、細緻的體察,把握關鍵,揭示問題要害,彰顯出中華文化作為人格養成和道德建構的資源和基礎,以及作為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根”與“魂”的重要性和無可替代性。基於這種體認,作者將促進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將養成對“中華身份”的認同視為“澳門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亦為一種“‘一國兩制’的創造性實踐”。為此,作者還特別從“澳門教育的角度”出發,於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歸納出“語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科技工藝”等適合中小學生的“最重要內容”,並就其傳承從“認識主要成就”、“鑑識類型特徵”、“了解孕育發展過程”三個方面,闡述了“澳門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展開的方略,這又為傳統文化融入澳門學校課程,提供了可具體施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參考。

言不盡意。讀着這本書,我竟不知不覺地追隨作者的筆觸走過了一段精神歷程。

作為一個教書匠,我在為書中高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所感動之後,確信此書堪稱“一家之言”,是一個在相關領域有一定開創性的成果,其建構性理論思路和對實踐的積極探索,及其體現的教育工作者的擔當意識,將啓示我們:教育改革應以不斷創新的理論和方法,標舉新的思想和觀念,去開拓那些未曾深入的或被熟視無睹的“空白地帶”。

是為序。

李觀鼎

2024-07-01 李觀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48104.html 1 《澳門學校課程與教育變革》序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