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追夢”戲
——談《填詞L》
青春、熱血、勵志已不足以形容這部超出我預期的“追夢”電影。並非一味地鼓吹追夢地發放正能量,這部笑中有淚、真實地反映“現實”的作品毫無疑問正是“我杯茶”。
《填詞L》是導演黃綺琳繼《金都》後第二部執導的電影,據悉是由她本人的親身經歷改編。電影最初開拍時片名為《填詞撚》,並且一直沿用,最終為何改名為《填詞L》?據說導演受訪時解釋,改名原因是“撚”字在不少傳媒平台未能展示,故此希望改名後讓電影可以去得更遠。而《填詞L》可望比起《填詞撚》有更多視覺上的可能性,而且看起來“L”字也跟學車時要掛的“學牌”相似,有填詞學神之意。雖說得過去,但這未免有點可惜。很多人以為“撚”是個俗字粗語,然而,據《說文》,“撚”字,執也。一曰:蹂。跟“捻”、“拈”相通。還記得多年前有前輩特別解釋此字有“把東西放在手中把玩,有鑽研之意。”我認為電影原名更為貼切。
主角阿詩與很多中學生一樣,喜歡把廣東話流行歌曲修改成有趣的歌詞,並立志要成為一個填詞人,然而隨着升學、畢業、戀愛,只得阿詩一人堅守“填詞人”夢想。由“是否啱音”到“需否押韻”,由土法練兵般“先把啱音的字填上,再逐步換上有意思的字句”,到抓住“興趣班”的精髓“○二四三”法,阿詩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一度如走火入魔般,無論聽到看到的廣東話字句全都變成了這四個數字,從此,阿詩如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偶得武林秘笈而功力大增,填起詞來更得心應手……然而,夢想這條路肯定荊棘滿途,像戲中那個為阿詩創設一展抱負機會的老闆、創業的夢想家,與阿詩合作過的那些追音樂夢的人,勇往直前,誰人都可以,但在殘酷現實中歷經被騙、冷眼,妥協、受挫、失意是常態,能堅守到最後的又有幾個?剩下的離成功就不遠嗎?是否也會有一日撫心自問,努力這麼久也沒有達到目標,懷疑自己是否適合、應否繼續呢?還是像阿詩一樣以否定自己過往的努力來回應這句靈魂拷問,這一幕鍾雪瑩輕盈的一句,演來沉重而深刻。
過程與結果,孰輕孰重?兩者都能享受其中當然好,但當結果不盡人意,無論最後你選擇堅守還是放棄,至少能全力以赴做自己熱愛的事,也不枉過。而追夢的故事最終都“夢想成真”嗎?現實多是,有時放棄比堅持更難。而過程中這份熱愛與執拗才是最珍貴的。
最終,《填詞L》無論是戲中主角阿詩自願以無償方式,還是在現實中導演以另一種方式,它都得以實現了!絕對可以無悔地說出:我是“我想成為的那個人”!
這是一場美麗的追逐、一個真摯動人的故事。
閒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