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納利畫派(上)
田中泓
上期文章提到英國畫家錢納利在澳門度過了廿七年,除了留下不少城市街道及建築、街頭小販與平民生活、中西商賈的圖像,他還在澳門形成了一個“畫派”。
當時,屈臣、博爾傑、畢士達都與錢納利亦師亦友。
托馬斯 · 屈臣(Thomas Boswell Watson)一八一五年出生於蘇格蘭。一八四五年,三十歲的屈臣毅然放下家鄉的一切來到澳門。經介紹,屈臣先到亞歷山大 · 安迪遜醫生的醫務所工作,後轉任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辦事處醫生。錢納利在遇見屈臣之時已是七十歲的老人,而屈臣只有三十歲,屈臣替錢納利治病,錢納利則用畫作和教授繪畫技藝作為診費。在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中,可以看到這位醫生的畫作,墨水筆描繪的輪廓加上淡淡的水彩,雖然是醫生的“業餘”之作,亦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大家可能不知,屈臣的姪亞力山大 · 屈臣(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在香港開辦藥房,而該藥房的名字依然留到今天。
博爾傑(Auguste Borget)出生在法國中部的小城。一八三六至三七年從法國出發,經美國、巴西,又翻越安第斯山脈到達智利和秘魯。在南美洲的旅途中向一位德國畫家莫里斯 · 呂根達學習,藝術上有很大的進步。一八三八年他經夏威夷群島到達澳門和香港,在澳門創作了許多素描和油畫,其中以媽閣廟系列最為出色。他跟錢納利一樣都喜歡繪畫漁民與街頭小販(見圖),當然也畫了不少當時的城市風景。博爾傑於一八四二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國與中國人》一書,收錄了他在中國採風問俗期間繪製的景物圖像及文字描述,使法國人對世界另一角有新的認識。
土生葡人畢士達和錢納利的交往,始於他在聖若瑟神學院讀書的時候,當時錢納利住在鵝眉街。畢士達經常追隨這個比他年長的人,畢士達首先從臨摹師父的東西入手,後來已經可以運用自己的風格去表現錢納利的主題,錢納利對其影響可以說是貫徹其一生的畫風。畢士達後期的作品,無論在主題或是風格上,甚至在一些畫的題字上反映出其學徒時代的感受,有些水彩畫明確地標明“臨摹錢納利”的字句。他在報紙用廣告的方式來宣傳他的作品時,也一再重申“臨摹錢納利的香港——澳門等地風景”。畢士達的畫多爲水彩,畫面平靜而明朗。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