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26日
第B08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十三)

圖一、圖中紅圈為卡利卡特、科契及加爾各答。

圖二、埃及小鎮市場的香料店

圖三、仿似胡椒粒的非洲天堂椒

圖四、巴西馬拉格塔紅辣椒

圖五、馬達加斯加出產的香草“雲呢拿”(廖麗瓊女士提供照片)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十三)

上月廿八日本欄《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十二)》文中,“加爾各答”與“古里”實為兩個不同地方, 獲一位研究航海歷史的朋友傳來訊息告知,趕緊核實資料,並諮詢一位住在澳門的印度裔朋友,特此更正,避免誤導讀者。

英治印度時的首都

鑒於兩個城市在外文發音有些相似之外,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的名稱也改變了。維基百科介紹這兩個城市時,也特別說明兩個城市經常令外界出現混淆的原因。卡利卡特和加爾各答,是印度兩個不同的城市,兩地距離約二千三百四十四公里。卡利卡特,也稱為科澤科德(Kozhikode),中國古籍《諸番志》稱之為“古里”,是印度西南海岸喀拉拉邦一座海濱兼港口城市,是幾個世紀以來重要的香料貿易中心,至今還設有國際胡椒交易所。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途經這個城市的時候,因勞累過度病逝於此。此外,葡國航海家華士古 · 達嘉馬雖然也病逝於喀拉拉邦,卻在距卡利卡特市約一百七十七公里的海邊城市“科契” (Cochim),現稱為Kochi的地方。

然而上期所提的“加爾各答”是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一座城市,舊名是Calcutta,現改為Kolkata,但中文名稱至今仍然稱為“加爾各答”。一七七二年到一九一一年的一百四十年間,英國統治印度時期,把加爾各答設立為印度的首都(圖一)。

消失了的非洲香料

葡萄牙人前往印度之前,首先登陸非洲東、西岸獲取香料及其他資源,這方面我們較少提及而且較為陌生,有必要簡講述這個歷史資料。況且在“地理大發現”的過程中,葡人到達非洲是必不可少的歷史部分。完成這個話題之後,回頭再講葡萄牙人在印度進行的香料貿易狀況。

提及香料貿易,在我們的認知中一般以印度和東南亞為中心。其實非洲幅員遼闊,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為基礎,涵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森林帶、高山草甸帶、高山寒漠帶和積雪冰川帶等各色各樣的氣候,使物種顯得多樣化。因此出產香料並非稀奇之事。

曾經前往北非國家的摩洛哥和兩次踏足埃及,發現當地各城鎮的市場都滿佈香料店舖(圖二),情況不弱於東南亞、印度及其他中東國家。曾經諮詢當地導遊和一位販賣香料的商人,原來北非國家市場上販賣的各式各樣香料,部分來自印度和東南亞外,不少品種來自非洲本地,例如處於熱帶區域的埃塞俄比亞等。根據非洲地區香料貿易資料顯示,“二○一二年埃塞俄比亞從香料和相關產品中賺取了七億多美元。實際上,幾乎每個非洲國家本土都生產香料,但大部分是在當地消費的。”(注一)

因此,中世紀葡國商人來到非洲肯定不會放過尋覓及獲取香料的機會。他們在非洲西部的國家如幾內亞等等,發現了“天堂椒”(Zingiberaceae)(圖三),可是一些資料卻混淆了,誤當天堂椒是產於巴西的“馬拉格塔”(Malagueta)紅辣椒(圖四)。由於“天堂椒”的名堂甚多,又稱非洲豆蔻、椒蔻、幾內亞胡椒、梅萊蓋塔胡椒或鱷椒,容易令人發生誤解。“這種原產非洲西部沿海沼澤地區的植物,其果實有胡椒味,成為早期胡椒的替代品。這種香料在文藝復興早期的歐洲烹飪中風靡一時,到了十八世紀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餐桌,後來從歐洲市場上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小豆蔻和從亞洲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其他香料(注二)。”

馬達加斯加命名之謎

當然,離東非海岸不遠的馬達加斯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具豐富資源的熱帶島嶼。例如當地出產的一種香草Vanilla,又稱為香莢蘭,港澳地區一般稱為“雲呢拿”,如今被廣泛用在各種食品當中(圖五)。

一五○○年聖羅倫斯節期間,葡萄牙探險航海家第奧古 · 迪亞士(Diogo Dias)登上了馬達加斯加島,並將此島命名為São Lourenço(聖羅倫蘇)。但為何現在沒有採用這個名稱?原來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至今,地圖上仍然採用馬可·波羅訂定的名稱“Madagascar”,所以世人一直以來沿用這個名稱。

雖然迪亞士首先登陸馬達加斯加,以及日後來到這個島嶼的西班牙、英國和法國企圖佔領這個島嶼。但馬達加斯加島民極力排斥外來人,採取抵抗及驅趕,使歐洲人一直不能如願踏足這個富裕的島嶼,更遑論獲取島上的香料和其他資源。直到十六世紀末,法國人才成功統治馬達加斯加島。

葡國駐非洲橋頭堡

非洲東岸與印度西岸遙遙相對,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軍事及海運航線,因此葡萄牙極為緊張及注重這條線路。為了保持這個海洋航線的穩定性,首先必須牢牢控制非洲東岸,才能令葡萄牙的船艦或貨輪安全通行。在“世界歷史百科全書”的葡文版刊登的“Portugueses na áfrica Oriental”(《葡萄牙人在東非》),文章第一及第二段已描述的很清楚,“十六世紀初,隨着(葡萄牙)帝國沿着印度洋向東擴張,葡萄牙人開始對東非產生興趣。該地區的貿易已經很成熟,並由非洲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推動。對斯瓦希里海岸(Costa Suaíli)的貿易城鎮和莫諾莫塔帕(Monomotapa)王國的襲擊,並沒有給葡萄牙人帶來任何切實的好處,因為商人只是向北移民。因此,歐洲人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更南邊的葡屬東非(莫三比克)地區。”

“斯瓦希里海岸位於非洲東海岸,這個地區混雜數個民族,使文化和習俗既複雜又有多樣性,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區域,史稱‘斯瓦希里’文化。東海岸的城市蒙巴薩、摩加迪沙和桑給巴爾等,三十五個商業城市與內陸非洲部落和印度洋沿岸其他國家,包括阿拉伯和印度,甚至中國,建立了有利可圖的商業聯繫。來自非洲內陸的黃金、象牙、龜殼、獸皮和奴隸被用來交換絲綢、胡椒、香(注三)、明瓷器、玻璃、珊瑚和珠寶等亞洲商品。”(注4)

從以上文字可以了解非洲東岸確切是葡國本土連接印度,甚至遠東地區的重要航運命脈。實際上葡萄牙人不僅僅在東岸設立保護航線的基地,在西岸同樣設立了“橋頭堡”。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西岸包括馬德拉群島、阿速爾群島和安哥拉。東岸則有莫三比克,如此保障整條航線的安全性及控制權。

文、圖:陳力志

注釋:

一、《非法香料市場開發》,“中非貿易研究中心news.afrindex.com”,廣州市海歸協會,2019年。

二、《天堂椒:單子葉植物薑目植物系》,百度百科。“分佈範圍”第一段。

三、“香”指熏香或用作拜神的香枝。

四、“Portugueses na áfrica Oriental":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m português, Mark Cartwright, traduzido por Rogério Cardoso,2021。

2024-05-26 文、圖:陳力志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41098.html 1 牽動東西方歷史的香料之路(十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