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世界的練習
教授開設了一門研讀《周易》的課程,這讓對修心感興趣的我甚是歡喜。
有人會說,修心不像是年輕人該想的事兒,這似乎太“老成”了,諸如家中的長輩就不只一次對我說:“在朝氣蓬勃的年紀,你更應該投入實打實的學習工作中。修心、修行呀,那都是中老年人看破紅塵後做的。”
我對父輩的觀點亦贊同,但也許我天生屬於“高敏感”人群,外界的變動總會在我的心裏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記。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便我已有意識篩選入目的文字,不願多看的訊息仍會擠進我的眼睛——令人憂慮的新聞,或“這家長,那家短”的小道消息。
我想起教授曾鼓勵我們欣賞愛八卦的人,她說,那些關注瑣碎小事的人,其實是熱愛生活的。我猜,教授是希望同學們不要憤世嫉俗,因為仇恨、厭惡與過度的憤怒,會令人疲憊,阻礙自己看見更為廣闊的世界。
教授的話甚是新穎,好像幫我打通了任督二脈。不過領悟和掌握是兩碼事,二十多歲的我,遠未至“如如不動”的境界,仍常覺得自己“資訊超載”,心生煩憂。
有段時間,我迫切地期望自己心如止水,一番努力後,發現自己難以做到。原因簡單,因為活在世上的普通人,擁有情緒再正常不過了。情緒無分好壞,高興時便盡興,若感困惑,亦可為自己留出獨處內觀的時間,如《周易》的“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守持正固可獲吉祥,這亦是中國哲學的智慧。
接受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後,我意識到,世界的“瑕疵”不再那麼刺眼了。雖然偶爾我又會“資訊超載”,偶爾想要當一條不問世事的鹹魚,偶爾矛盾或嫉惡如仇……最終,我都記得提醒自己張弛有度,學着去愛這個複雜,甚至是有惡意的世界。在現代社會,修心何不為渡己呢?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