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14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從巴塞爾到澳門

Stairways to Heaven Tsherin Sherpa(美籍尼泊爾)

Reincarnation of Shadows 潘濤阮(越南)

Contingent Spheres 梁慧圭(韓國)

從巴塞爾到澳門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於一九七○年在瑞士第三大城市巴塞爾,由三位藝廊商人恩斯特 · 貝耶勒(Ernst Beyeler)、特魯 · 布魯克納(Trudi Bruckner)及巴爾茲 · 希爾特(Balz Hilt)創立,並舉行首個國際藝術展會,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最大型且歷史悠久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現今展會每年於瑞士巴塞爾(六月)、美國邁阿密(十二月)、法國巴黎(十月)及中國香港(三月)舉行,滙集各地域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香港展會自開辦以來,除了國際藝術交流,亦為地區着重培養當地藝術家和藝術畫廊。

今年就有來自四十個國家及地區合共二百四十二間藝廊參展。展會劃分為六大展區,不同展區的劃分為觀眾帶來各式歷奇般的體驗:由“藝聚空間”的十六件大型藝術裝置展開,其中十一件特別為展會創作,規模之大震撼力非常;“策展角落”以主題式個展為主調,反映各地藝術家在不同領域的探索,從二十世紀初的非客觀主義藝術到亞洲新晉以水墨、粉彩和裝置探討城市文化、酷兒互動及靈性意識;“藝廊薈萃”則集合頂級藝廊展示高水準作品,亮點有紡織藝術及數碼藝術作品,對布料、紡線及纖維作出開創性運用的最佳實踐;“亞洲視野”集中亞太地區藝術家作品,聚焦具歷史性的創作,包括已故前衛書法藝術家比田井南谷及現代藝術風潮追隨者席德進的重要作品。

進入“藝術探新”區域,議題發人深省。探索自然、公眾空間、身份尋覓等討論,以繪畫、雕塑、影像及裝置等方式邀請觀眾參與進入。其中由ZING藝廊帶來越南藝術家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的創作,她透過原創影片發掘被遺忘的越南歷史,借她的導師、紐約藝術家及表演和錄像藝術先驅鍾 · 祖娜絲(Joan Jonas)一句話:“藝術是種精神實踐。”

說到實踐,“藝術探新”區域令筆者想起澳門藝術博物館自二○一二年起舉辦“澳門藝術櫥窗”,每年向公眾徵集再挑選六至七名藝術家入選,涵蓋繪畫、攝影、立體創作及裝置等,於藝博館三樓舉行,提供開放多樣的展示空間及交流平台,鼓勵澳門藝術家對當代藝術觀念、形式的探討和表達。剛辦時從耳熟能詳的名字:君士坦丁、廖文暢、李銳奮、王禎寶和呂澤強到後起新秀:陳嘉強、馬偉圖、王瑞麟、楊文彬、蔣靜華和林格。這平台維持至二○一七年就停辦了,實在可惜。

本土化、國際化除了在城市發展引起討論,也為藝術家提供值得思考的空間。本土文化底蘊是根,是藝術家成長的養份。作品反映藝術家各種思維的實踐,除了探討和展示,藝術和市場的關係亦有賴政府和業界共同建立。藝術產業,是以企業組織方式從事藝術商品生產和藝術服務經營活動的行業,主要有文藝演出和藝術品經營。強調“演藝之都”的今天,文藝演出業發展理想;反觀藝術品經營一環,澳門只有零星的藝廊支撐藝術商業化的板塊,就如兩個點缺乏線條連貫一樣,當代藝術無論是概念抑或作品如何跟海外連線是關鍵。今年巴塞爾香港展會後,美高梅宣佈將於二○二五年設立國際性藝術獎項“美高梅藝術探新獎”,期許此舉可作領航,為澳門新銳藝術家爭取更多面向國際的當代藝術展示及交流機會,向藝術產業前邁一步也好。

林子筠

2024-05-14 林子筠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8506.html 1 從巴塞爾到澳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