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教育的奇思異想
“不行,科學老師怎麼可能要學生接觸那些不真實的東西。”一位中學科學老師反對將“科幻”納入課程。“學校科學課程培養的是科學家,而不是小說家。”“青少年正值成長階段,這會影響他們正確判斷科學的真偽。”
克卜勒,天文學家、數學家,更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克卜勒的三條行星運動定律,徹底改變了當時的天文學,更摧毀了托勒密建立的宇宙體系。讀者如對克卜勒有興趣,可以抽空到科學館新建的位於地面層的天文科學展廳“觀星者”深入了解。而作為重要天文學家的克卜勒,他在一六三四年發表了一篇近四千字的科幻作品:《夢,或月球天文學》。這是克卜勒的一部純幻想作品,故事內容圍繞人類與月亮人的交往故事。更重要的是,書中談到了四百年前許多不可思議的東西和概念,包括有噴氣推進、零重力狀態、軌道慣性、航天服等。除此以外,此書除近四千字講述他的新奇幻想外,卻有近一萬五千字的注釋去詳細解釋文中出現的專業知識。實際上,學校科學課程既可培養科學家,也可培養小說家,甚至可以同時成為科學家和小學家。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言:“兒童應該盡早閱讀科幻作品,在九歲或十歲,不能晚於十一歲。”注意,阿西莫夫不僅是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學教授。阿西莫夫曾分享他的一段童年:“我從九歲就開始閱讀有關火星的故事,但很快就發現,這些科幻小說充滿了知識上的錯誤,但我卻通過進一步閱讀更多有關火星的讀物辨識了火星,了解了真正的火星。”顯然,阿西莫夫所了解的火星,比較單從教科書或老師那裡了解的火星完全不同。他的火星知識是更加真實、牢固、是清晰的火星,是一個從思辨認知過程中建構出來的真火星。對於科幻小說影響學生科學觀念的擔心,我們要反問的是:“經常閱讀科幻作品的學生,是否比不讀科幻作品的學生有更多錯誤的科學觀念?更相信偽科學?”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中國,早在上世紀初魯迅先生就曾經在《月界旅行 · 辨言》中指出了科幻作品用於科學教育的重要價值和好處:“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浸淫腦筋,不生厭倦。”魯迅先生的觀點是,比只要求學習枯燥的科學知識,卻使其生厭,倒不如利用小說的吸引力,吸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實際上,有不少研究指出科幻小說可以作為教學策略,幫助預備教師在科學和數學教育中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對科學的興趣。此外,也有研究指出使用科幻文學作品,如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來探討社會科學問題,已被證明能夠促進高中生的道德價值和推理技能的發展。歐盟於二○一八年提出建立“歐洲教育區”的政策目標,其中一個重要方案是將創新和數位教學納入主流教育,當中包括了科幻故事的使用和評估。
(科幻教育 · 二)
一 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