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06日
第B08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反思“對事不對人”

反思“對事不對人”

常常說做事要“對事不對人”,莫要“對人不對事”,但何謂“對事不對人”,我們卻經常各自表述。明明自以為已經非常理性客觀中立了,但為何事情最後還是變得一團糟?我覺得重點在於我們往往沒有清晰地理解“對人不對事”或“對事不對人”的幾種行為原則。

無論“對人不對事”或“對事不對人”,這兩個短語其實都缺少關鍵的元素:動詞。也就是說,它們在語意上都不是意義完整的表述。因此,若要探究這兩種態度的內涵,以及它們在實踐中的困難,我們首先要做的工作,或是為這兩種處世方式加上明確的動詞,使其成為語意相對完整的論述。

那麼,應當是哪個或哪些動詞?過往直覺或許會給我們關於“判斷、發表看法”有關的答案,例如:批判、批評、評論等。百度百科有個“對事不對人”的詞條是這樣寫的:“‘對事不對人’人們追求的是,批評或表揚別人的時候,只針對事情,錯或對,黑或白,一目了然,沒有半點情感因素在裡面。”這種定義似乎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覺,然而,正是這種以“發表看法”為動詞的表述,使得“對事不對人”脫離了客觀的事。

客觀的批評存在嗎?我不知道。“絕對客觀”與“絕對不客觀”是認識論的事,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我們只能掌握相對的理則。我的意思並非“客觀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客觀,就沒有任何客觀價值”,我們應該避免這種簡單思維。其實,“相對客觀”已經足夠讓我們的看法有價值,對處事有所幫助。

“發表看法”之於“對事不對人”真正的不足之處,並不在客觀與否,而是當我們討論事件時,我們的終極目標,根本不在於“發表看法”。沒有一件事務會在大家僅僅是充分表述自己意見之後,就自動完成。發表看法在處事中只是過程,真正讓事務進展的,不是我們對其的讚揚或批判,而是建議和處理。

電影《寒戰2》裡有一句經典台詞:“我要的是advice,不是comment。”這是郭富城飾演的劉傑輝對部下的訓誡。一件事情的成功,當然不是個人的感受所促成,而單純地對於現況的分析和評論,也實際上無甚助益。“對事不對人”既然針對的是“事”,那麼“對事”而言最重要的動詞,即是處理、解決問題。分析、判斷、總結當然很重要,可若只停留在感受與認知層面,不進一步主動加入建議、處理的行列,這些看似是“對事”的客觀批評,都會倒流回項目領導者或負責人身上。我們以為自己在“對事”,其實最終,只會淪為針對人。

反思及此,我們或許會發現,過往自以為“對事不對人”的情況,實則或許許多都在“對人不對事”。“對人不對事”並非就是錯的,它也是團體共事的一種應對方式。“對事不對人”需要被透徹地理解,而後謹慎使用。我們必須透過深刻的反省和自我覺察來分辨它們,避免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在工作中,我們亦須時刻提醒自己的目標與角色:我們所做、所說的一切,是想要讓事情完成、變得更好,還是自己其實一直帶着某種負面情緒,需要發洩?是想要改善團體的運作,還是只想讓討厭的人出糗,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

苦 極

2024-05-06 苦 極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6126.html 1 反思“對事不對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