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假象?
新加坡——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貿易中心、多語言國家,這些通通都是新加坡的光環,但在繁榮神話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在新加坡,時常聽到有人說,低收入者也許不像他們宣稱的那麼貧窮,或是深慮不夠周詳等,因為他們擁有大電視。從我採訪的社工和協助低收入家庭組織的志工口中,他們說這些話時,通常是以開玩笑的語氣隨口提及,而非經過深思或帶有惡意。”是這些窮人不夠謹慎、沒有撙節開支嗎?為什麼窮人的孩子好像就特別笨?明明小時候,都是讀在同一家小學,為什麼這些窮人的孩子們就愈來愈跟不上?《不平等的樣貌》作者張優遠的疑問,遠遠不限於此。
事實上,這些窮人的電視,其實是當地的慈善組織回收後送給他們,像這樣的彩色電視、洗衣機特別多。其原因是在資本高度發達的新加坡,人們常常更替不同的電子產品,然後,就把所謂“舊”的當成垃圾,或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這些機構在進行回收後,就送到住在組屋的家庭,亦即新加坡人看到的所謂“富裕窮人”。
當然,我們口中常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思想。”往往都是以開玩笑的形式說出。事實上,並不是窮人的孩子們特別笨,而是家庭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張優遠認為,對貧窮的家庭而言,就算是出席一般的家長會,他們也不能胡亂地請假,因為請假就意味着工作上的風險(有可能因此而被解僱),家長們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失去組屋(當地政府提供的房屋),甚至會鄙視自己的工作。這種對於未來的恐懼或“不安感”,不只籠罩在家長當中,甚至刻在孩子們的心中。
“不要像我這樣”是這些家長常說的話,這句半玩開笑的話,卻深深地印在這些孩子腦中。張優遠說,她作為教授,可以隨意地請假來出席,她對自身的工作充滿自信,因此,她的孩子也會時時感到安心及快樂。但對比她女兒的同學,“不要像我這樣”卻像一個魔咒,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辦法依父母來建立自信,這些環節一環扣一環,同時,鎖住了他們的命運。
我們熱愛把複雜的事情歸納為單一原因,就像這些新加坡人,看到窮人們的彩色大電視,就認為這些窮人不努力。本書雖然描述的是遠方的新加坡,但提示着我們,有時不妨更深入了解我們自以為了解的表象,這樣似乎更能夠理解別人的難處。
李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