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科學治癒焦躁的心
在通俗科學或者說大眾科普類型的作家裡,最廣為人知的無疑是二〇一八年仙逝的物理學天才斯蒂芬 · 威廉 · 霍金。這個躺在輪椅上的偉大物理學家所著的《時間簡史》以及《果殼中的宇宙》,為二十一世紀的大眾科學發展打開了全新的篇章。
但即便是霍金也未能想到,在奇招頻出並且文化風格獨樹一幟的日本列島上,在人口密集且寸土寸金的東京市裡,竟出現了一個同樣熱衷於宇宙、行星以及科普的日本年輕人,用人們所未曾設想的道路寫下了一部同時兼具科普屬性和小說體裁的文集。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名噪一時的法國科幻作家儒勒 · 凡爾納,他的“凡爾納三部曲”系列應正是這種題材文學的開山之作。
當然了,凡爾納先生的粉絲們大概會因為筆者將其與東京大學博士伊與原新相提並論,而感到被冒犯。但是倘若你翻開了這本《距離月亮三公里》,你也絕對會收穫當年第一眼讀到《海底兩萬里》時的震撼。只是這種震撼,並不單單來源於自然科學和規律的精妙和神奇,也不完全是因為宇宙和時間的浩瀚與莫測,恰好相反的是,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正是源於書中所描寫的那些失意的人、落寞的故事還有乾淨的生活方式。
說到乾淨的生活方式以及文筆文風,這恐怕已經深深刻入日本文學以及其他藝術類型的血脈裡了。“日式”這兩個字彷彿天生帶有簡約淡然和謐靜的元素,但是在此之前,人們還未曾大膽地將這樣與世無爭的感覺,同無垠的宇宙以及令人敬畏的自然規律相結合在一起。
在伊與原新的故事裡,你總能看到科學的溫情。這是一種非常堅實又神秘的力量,但是它卻實實在在可以安慰書中的人物以及書外的讀者。正如同北上次郎所給出的評論一樣:“自然科學治癒了焦躁、孤獨和不安的心。”
尖端的知識和人的情感結晶相結合,這種虛得不能再虛的大空話,在這本書終於得到了不能更具象的表現。而伊與原新的拿手好戲,正是將科學遙遠宏大的知識與人類的具體情感,以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方式結合到一起去。
比如當他講到月球與地球每年都在以三點八厘米遠離地球的時候,他會筆鋒一轉,將月球與地球的關係比作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又比如在《尋找菊石的方法》這一章中,主人公回憶起自己苦讀深造後志在必得地拿起錘子和放大鏡走到野外,結果卻發現真實的大自然充滿混沌和意外,根本和自己所學的不一樣。
這是他藝術的發散思維和他科學的嚴謹邏輯相結合出來的結果,正如上文所說,實在有他這位法國前輩凡爾納先生的遺風。因此這本書的適讀年齡段也變得異常寬廣,對於那些仍在探索期的孩童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最佳的科學啟蒙讀物。而對於我們這些飽吃苦頭的大人們而言,則不妨從中捧起一點溫暖,試着用科學的柴火來重新點亮靈魂吧。
留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