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則韞無聲勝有聲
四月三日清晨,我先感到地板震動且嗡嗡作響,繼而大地醉酒般左搖右晃。吊燈晃動、抽屜無人自開,再怎麼強韌的防禦都脆弱如紙,我趕緊打開大門,避免更大的地震來襲壓彎門框,阻攔逃生出路。不一會兒慰問訊息紛紛響起,包括遠在華盛頓的龔則韞。
則韞生長台灣,是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科學與毒理學博士,現職美國大學教授及資深研究員,有超過一百六十篇英文科研著作,並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疫情期間,該不該打疫苗、該打哪一種,她都成為我的海外顧問。
我們的認識始於文學。二○一六年初訪華盛頓、一八年同遊大峽谷,我才漸漸知道她的文學因緣,散文集《芳華路上》,自序文末尾寫下“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兄弟姊妹、我的婆婆、大姑夫婦、小叔夫婦、我的先生和兒女”。有心的作者會在扉頁或書序,寫幾句感謝,那些文字絕非無心,而是與人生斟酌再三。她的答謝面面俱到,慎重兼鄭重,因為生命彼此播種,都是書裡主角。在《芳華路上》,她搭起了長長的鵲橋,誰說鵲橋只為牛郎、織女?在則韞看來,舉凡有情都能搭橋,把遠的拉近跟前,都為了再回味一遍。
情感依附在文字上,就能無盡回味,可樂刺激、氣泡水解膩,則韞明瞭素雅、留白才是真味,唯有明澈如水,才能每次喝都甘甜。這樣的美學修養該有家學淵源。則韞出身書香門第,唐詩宋詞不是上學以後的事,多篇文章記父親,也把家庭容貌與文化寫進來,曾在華盛頓、洛杉磯以及台北,與則韞多次碰面,深感她的中國學術底子厚,詩詞不僅見於文章,談吐、穿搭也是,內文提及的作畫、書法、賞壺、花道等,是她的生活日常。作為長居美國的華人,則韞的表裡非常東方與古典,所謂“文如其人”則韞是代表。
大峽谷旅途上,我們共乘遊覽車,她與先生的位置恰在左前方,她戴的帽子、洋傘、絲巾都非常講究,長途奔波難免讓人狼狽,她則一派優雅,狹隘前後座依稀梳妝台,女人多長一個心眼,正是如此啊。
寫散文當然自我出發,我思、我願甚至是我怨都能入文,則韞散文當然也以我為中心,但不是為彰顯自己,而在把人我的交織寫進來,她為人妻、為人媳、當了媽媽、阿嬤、大嫂、姑姑等。有時候,我們多麼心煩於繁文縟節,妄想效法道家,倒空所有關係。則韞不是,只要有心,參差人情都可以調製為耐喝好韻的烏龍茶,含蓄且澎拜。對姆媽的懷念情長思遠,姆媽是誰?台灣慣稱的婆婆,而且婆媳關係多數緊張,但在〈致敬親愛的姆媽〉,則韞記敘婆婆一生,真誠篤實,柴米油鹽都自在,媳婦必須融入婆婆生命,方能舉重若輕,姆媽活在佛號與生活細節,人是遠離了,微笑與精神依然住一塊,必須是這樣的融入,才好把人生路,條條都踏穩了。
則韞病理專長傑出,還喜歡唱歌、拉大提琴、園藝跟戲劇,也獲得加州名詩人學會的“詩作表揚獎”、以中文小說獲得“二○○二年華文著述獎”、散文獲得“漢新文學散文獎”等,這些“豐功偉業”她都不說的,我也是好奇一位優雅美麗女子的生平,上網查詢才稍有了解。
也許就是二○一九年冬天、疫情來襲前一年吧,則韞與夫婿回台北,我們在西門町中山堂咖啡廳度過愉悅下午。她挨着白色鋼琴,天光斜斜映照,我以為她要掀開琴蓋獻彈一曲,但沒有,她只是兜着裙角,與鋼琴想了一回她們的共處,回座時,我於是聽見無聲的琴音。
吳鈞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