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
“困”的本義是門檻。由此義引申出阻礙之意。《周易 · 困》:“困於石,據於蒺藜。”即亂石阻礙前進的道路,又有蒺藜佔據於其上。從阻礙、限制義又引申為處於艱難困苦的境況之中。
我們就活在困境中,先是困在身體的牢籠,然後困在自己的第六意識(包括各種成見偏見),加上時間空間的觀念(眾生最難擺脫的習氣),人已被抑壓得無法自主。南懷瑾老師在《列子臆說》說:“身體是生命借用的一個工具而已,而我們卻把它當做生命本身,拼命地愛戀它,過分地追求營養、享受,吃好的、穿好的、住好房子、坐名車,玩好的、買好的,作威作福,為了它做了很多壞事。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人的一生,都把身體當做生命本身,都被它困住了。這不是很莫名其妙、很可笑的事情嗎?”
南老師在另一本書提到:“一般人都困在感覺境界裏,這個感覺多半是生理的反映,比如冷、熱、呼、吸、飽、餓等,除生理反應外,還有情緒上的感覺,這個情緒上的受,就屬於中國文化性情的情……透過般若智慧的解脫,曉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把這個感覺狀態一丟,才可以談解脫,談超越。 ”
如何走出困境?我認為“困”不是絕對負面的,在困境中會自省不足,會找突破點,破舊立新;找新思維,新思維由知識而來。南老師在《論語別裁》中提到:“‘困而學之’,自己規定了自己,非讀書不可,看小說都是好的。”
人在困境,思想容易走偏,家人朋友互相關心、互相支持是很重要的,應該多體諒、多寬恕,避免遷怒和無明火的事情發生。在同一屋簷下,不同的生活習慣易生矛盾,只能多忍讓、多溝通,先由自己本身做好,穩定自己的情緒,鍛煉好身體,多了解自己的身心。違順二境很多時是我們感覺作用,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境隨心轉,一定會跳出困境。
馬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