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性思辨的盛宴
——談舞台劇《裁決》
日前曉角在文化中心上演了一齣律政參與劇《裁決》。它是德國作家費迪南 · 馮 · 席拉赫二○一五年的作品,曾於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演,澳門這次是全球首個廣東話版的演出。作品最特別之處,是要求觀眾化身陪審團參與一宗謀殺案件的審訊,當聽取控辯雙方的陳述後,觀眾可憑手上的一票決定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在兩個多小時的審訊過程中,心靈和腦袋會不斷受到衝擊,在感性與理性之間來回擺動,絕對是一場人性思辨的豪華盛宴。
案情講述一架載了一百六十四名乘客的民航機被恐怖分子騎劫,威脅要撞向正進行球賽,坐了七萬人的體育館。空軍少校 Lars Koch 奉命駕駛戰機尾隨,經過一段時間交涉不果後,眼見客機即將撞向體育館造成巨大傷亡,Koch少校自作主張開火把客機擊落,全機乘客無一生還,年齡最小的只有五歲。回到基地的少校立即遭到逮捕並被控謀殺,故事的開始是他在法庭上接受審訊,過程中陸續帶出新的資訊和觀點。每個觀眾需要獨自對案情作出分析,最後用自己手上的一票決定Koch少校是一個救了七萬人的英雄,還是殺死一百六十四人的謀殺犯。
作者費迪南本身是個專門負責刑事案件的執業律師,他運用豐富的法律知識和敏銳的情感觸角,把案件的法、理、情寫得絲絲入扣,每個觀點和角度都如此具說服力,無論是理論層面抑或實際案例上都提出有力的論據,好像經典的“火車難題”、英國“木犀草號食人案”、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 等。故事亦對Koch少校的為人作了充分描寫,他是個自律、優秀和忠誠的軍人,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擊落客機是出於救大多數人的目的。作者簡化了真實法庭的繁複程序,將案件最具爭議性的核心部分呈現出來,不斷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來回轉變,上一刻覺得控方的指控無懈可擊,下一刻又覺得辯方的理據更具說服力,文本把故事提升到哲學層面,對人的尊嚴來一場深入的探討。
演出方面,場景主要在法庭,期間透過光影變化穿梭不同空間。四位演員除了分演七個角色,還要負起主持人的責任,上一秒是言詞咄咄逼人的律師、法官,下一秒則變成情深義重的證人在作供,突然又轉變成中立的主持人向觀眾講解,當中的動作和情緒變換要求高度技巧和心理質素。四位演員都有專業發揮,充滿戲劇能量,然而導演這種呈現手法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精簡了演員數目、豐富了場景變化和增添了娛樂元素,壞處是持續打斷故事的流暢度,容易讓人出戲。或許導演是想運用布萊希特的疏離技巧,然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不單未能強化觀眾的理性思維,更令故事裡感性的部分被大幅弱化,未能把作品的層次推得更高。
演出前每位觀眾會收一份陪審員資料,裡面醒目標示了一句德文 “Die Wü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意思是人的尊嚴不容侵犯。這是德國憲法第一條的內容,在故事中被多次提及,它是Koch少校是否有罪的爭論關鍵。他擊落客機的行為是否侵犯了人的尊嚴?抑或他是在守護人的尊嚴?不同地區、文化和個體有不同看法,也帶來不同的判決結果。本作品不是要得出單一結論,相反的,容許不同觀點存在,正是人的尊嚴受到保護的一種具體表現。
(觀演場次︰二月十九日晚七時四十五分)
黃若洲